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穿成总裁白月光 分卷阅读167

分卷阅读167

    穿成总裁白月光 作者:九紫

    分卷阅读167

    穿成总裁白月光 作者:九紫

    分卷阅读167

    立刻在一起。

    好在他知道这个时代不远的地方,有她在,心中惶惑少了许多,只抓着她的手,与她商量:“马上就是发解试,发解试之后,我们来到此地也满一年了,给了他们一年时间缓冲,也差不多了,等博文和席镶考完,咱们就成亲。”

    此时的慕清外表看上去年轻了很多,这个身体本身虚岁才三十四,此时外表看上去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加上二人本来就长得像,现在越发靠近慕清原本的相貌了,席瑞安只是拉着她的手,就心安不已。

    慕清被他孩子一样拉着手撒娇,好笑不已地拍了拍他的手:“快了。”

    他们是从县城西门回去的,此时县城东西二门的马路两边,放眼望去,一片金黄,沉甸甸的谷穗垂的稻杆都弯了腰,来来往往的村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比他们自己都高兴,现在就等着稻谷收割称重,看着两季稻到底亩产有多少斤。

    对慕清的事情,席瑞安十分上心,不过几日之后,他就为甄三郎打听到怀安县比较好的私塾,慕清带着甄三郎去私塾拜师去。

    已经十二岁的甄三郎就像个六七岁孩子似的,忐忑又激动的跟在阿娘身后,怀里抱着阿娘给他缝制的书包,学着大哥甄博文的模样,面上故作淡定。

    私塾里的老师早已被县尊打过招呼,知道他是县尊入室弟子的弟弟,又听说他今年开春才开始学识字,现在已经能够默写《百家姓》和《千字文》,考察了他后,就见这小少年目光清澈,问他可取了名字。

    现在很多农家子都还‘大郎’‘二郎’‘三郎’的叫着,没取正经名字。

    被叫了十多年的甄三郎心跳如擂鼓,好半响才平复好心情,说:“学生幼时由外祖父取名甄行善,‘博闻强志而让,敦行善而不怠,谓之君子。\'。”

    在说完自己名字后,甄行善眼眶一热,差点落下泪来。

    “甄行善,甄行善。”夫子抚了抚胡须,笑眯眯地应了一声:“好名字。”

    至此,三郎甄行善也入了私塾,家中放羊的事情已经交给甄四郎,慕清回到家待了没多少天,杂交水稻也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

    怀安县出现高产量农作物稻谷,并且稻谷即将丰收的消息也早已穿到州府,怀安县与淮州州府的距离,相当于同一个市下面,县里到市里的距离,坐牛车大约要四五个时辰便能到达。

    随着发解试的一日日临近,席镶也需要回到他的祖籍去考试,甄博文也需要回到怀安县提前准备。

    怀安县两季稻的事,席瑞安也没瞒着岑知州,早已写信与他讲过,正好马上就到收割的季节,席瑞安又去了信告知岑知州。

    岑知州从被贬谪发配到此地始,身体便一直不大好。

    他一国之相,年纪又大了,被贬谪到此,一路舟车劳顿,心情又抑郁,实际上就是发配到这里养老了,刚来时也和席瑞安一样,并不大管事。

    直到这段时间身体看着改善许多,又逢甄博文回乡,自己学生席瑞安在治下搞出两季稻的事,想着身体恢复,便下来走走看看。

    若此事是真,他一把老骨头,哪怕老死于此,便也罢了,总要为自家学生打算一二,总不能让他一直蹉跎在此。

    牛车一路缓缓前行,岑相出身寒门,生来简谱,一路上也无人知他是知州,待牛车从东门两边路过,望着路边两岸金黄,找了个路边驻足的老农问:“老乡,这就是你们县的两季稻吧?”

    老农不知他身份,闻言高兴道:“可不是,我还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稻穗,且听县令说,一年可以种两季,若真能达到亩产六石,那我们农家再也不怕饿肚子啦,神农开恩,县尊开恩,圣上开恩呐!”

    甄博文也下车,望着马路两边的稻谷,也是沉思感慨。

    他和岑相都出自寒门,甚至他还是真正农家子出身,最是明白稻谷的丰收,产量增高,对农家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岑知州来到怀安县第二日,县令便开始组织人收割两季稻,此时他们本土种的一季稻还未成熟,席瑞安根本不需要召集农人,就有很多农闲在家的农人主动来帮忙收割,干劲十足。

    收割那天,只要是有空的农人们,全都来到县城东西二门的路边观看。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两季稻亩产量能有多高了。

    在怀安县农人的主动帮忙下,马路两边各二十亩水稻,总共四十亩,一天时间就全部收割完毕,他们又花了一天时间将打谷,等亩产量出来后,他们全都惊呆了。

    亩产量七百斤!

    高达九石!

    这还是因为古代肥料不足的缘故,若是和现代一样,各种肥料充足,亩产量还能再增加一些。

    农人们都惊呆啦!

    为了防止这只是个别现象,其它没里都种植了至少一亩地的两季稻。

    怀安县很多地方并不想甄家村,当初每户人家五斤稻种的限额几乎领满,其它很多村落,真的只是每一里只种了一亩。

    现在这一亩地的金黄在一片尚且青色的稻谷间,是那样醒目。

    就连岑知州都顾不得身体年迈,每日都跟着下地,去一里一里的乡下,看乡下的两季稻亩产。

    县城马路两边的稻田由于被席瑞安全部买下,属于席瑞安的私产,作为给全县农人又亲自照料,全都是严格按照席瑞安的要求种植,亩产量相较乡下的杂交水稻要高一些。

    乡下毕竟偏远,席瑞安不可能面面俱到,多是教了各村的村长里正和有经验的老农,让他们照着做。

    可这世上永远不乏自作聪明阴奉阳违的人。

    所以下面每一里的试验田亩产量也都不等,高的,如甄家村,严格按照席县令指导的来做,亩产量和县城两边的亩产量一样,同样高达九石之多。

    次一些的,便是和甄家村有亲缘关系的,附近的村庄,每亩地的产量也足足有八旦。

    其它也大多能达到亩产六七旦。

    就连最少的,也有五石之多。

    在这个平均亩产量只有三百多斤,也是四石的古代,即使是每亩地达到五石,也已经是增产很多了,更何况是翻了一番,直接达到九石的田地,那简直就是神迹。

    看着那切切实实在众目睽睽之下收割的没有一点虚言的稻谷,帮忙收割的农人们纷纷泪如雨下,对着杂交水稻,长跪不起,口中大喊:“老天有眼,神农开恩!”

    这下全怀安县的人都知道这两季稻高产,不用席瑞安说,他们就主动想要来年全部换上可以种两季的杂交水稻来种植。

    岑知州也是这时候才知道,这两季稻原来还有个名称叫杂交水稻,据说是一个名叫袁隆平的农神所赐。

    恰逢当今万寿街,岑知州当下就写了折子,并将一把带着稻杆一起

    分卷阅读167

    分卷阅读167

    -


同类推荐: 神道仙尊做局我的极品美女老婆都市小保安至尊保安逆天丹尊都市沉浮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