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更。今天第一更,请早上看。】
章惇面前的桌案上,正摆着十几枚钱币。
式样各不相同,但全都是新钱,而没有旧钱,皆是簇新闪亮。
当十文的黄铜钱,色做金黄,黄澄澄、金闪闪,拿在手中,也是沉甸甸的极有分量。按照从韩冈那边听来的説法,铜、锌两种原料的配比,经过了多次试验和精确计算,才有这样纯粹的色泽。为了纪念这番辛劳,特地将倭铅改名为锌,一种与金银铜铁锡铅汞并列的金属元素。
一文的铁钱,在铁料中掺了锡,比生铁还要脆上一些。而且没办法去除,不像生铁可以深加炼制,最后锻造成钢。夹锡铁钱,除了作为钱币,就没有任何使用价值,重新熔铸后,不能做铁器,更不能做兵器。可以避免铁料流入四夷,让他们增强实力。否则这种成本低廉的铁料来源,必然会给边境上的蛮夷带来巨大的利益。
至于折五文的青铜钱,就没那么特别,毕竟过去一直都有行,不像黄铜钱过去几乎见不到。可是从质量上来看,的确是过了以往多年的水平。
章惇将这几枚才换回来的钱币,跟之前韩冈给自己赏玩的几枚样钱比较起来。感觉除非拿着放大镜来看,否则没有什么差别。
尤其是新钱的外廓上标明面值的防伪记号,字体虽小,却清晰可辨。就是价值最低的铁钱,也是正反面都有防伪的草码及文字标识。这是与旧钱不一样的地方,也是铸造伪币的不法之徒,所难以仿效的标记。市面上当十钱和折五钱出现的比率不会太大,大部分应该还是一文的铁钱通行,铁钱也不缺防伪,比起面值更高的铜钱,更凸显了韩冈的用心。
今天大朝会后,章惇作为宰执班的成员,得赐的百枚金银钱,都是浇模铸造而成。这并不是钱币,而是给臣子赏玩和赏赐下人之用,以精美而著称。多少年来,都是当做金银饰品来做,过去不经过盐铁司,现在也并不经过铸币局。
但将金银钱与铸币局的铜铁钱两边对比一下,宫造和官造的差距却没有意料中的大,或者説,在铸造的质量上,铸币局的工艺水平已经追了上来,离宫造的制品接近了许多。
比起旧时的钱币,被招进铸币局中的铸钱匠们的手艺,可以説是被韩冈逼得上了整整一个台阶。
这就也就难怪新钱能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同。不説其他人,章惇本人就已经很满意了。不愧是韩冈,他接受的差事,总是能给人以惊喜。而且这只是刚刚开始,之后还有当百的赤铜钱,当贯的银钱。甚至韩冈还准备直接铸金条,作为国库的储备。
金条不论,大面值的赤铜钱和银钱,据韩冈所説,都将是模锻成型而不是铸造。铸币局中,正召集能工巧匠来设计这样的机器。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原料。中国产银不算多,大理却不少。章惇与韩冈这段时间都在暗中准备针对大理的军事计划。
今日大朝会,大理国没有使节在京城向天子与太上皇后拜贺,如果一个多月后的正旦再不遣使通问——以这几年的情况,这几乎是必然的——朝廷就将会遣使责问。
当朝廷斥责的诏书送达大理,到时候,就看高家还能不能守得住对大理朝堂的控制?若是不屈服,朝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支持被打压下去的杨氏。若是屈服,日后贡使往来,沿途的地理人情都可以记录下来,未来攻取大理,便更为顺利。
这种内部矛盾极深的国家,很容易就能挑起其中的矛盾。人不合,纵然有地利,也守不了多久。假以时日,便是中国之地,其中的矿藏,也将是中国之物。
韩冈借助铸币局,影响并逐渐控制了朝廷的一部分财权,就算不入东府,都直接干预朝政。而不必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影响力越来越低。
韩冈选择的道路,章惇没有什么看法,那是他自己的选择,纵是知交,也不方便干预。
韩冈需要更多的金银来改善国家财计,章惇何尝不需要战功?
都是为了进入东府,身登相位而做准备。
章惇叹了一口气。
他不嫉妒蔡确的进,各人有各人的缘法,羡慕不来。但他不会没有进位宰相的想法,枢密相公和相公,终究还是有差别的。章惇也不愿意始终屈居蔡确之下。
重新拈起几枚钱币。
从家里的下人那边报上来的回话,章惇知道,新钱在民间的接受度很高,早在韩冈才接下铸币局任务的时候,京城的各家金银交引铺中,来此兑换的钱币的客户,大多都指名要新钱,而不要旧钱。
当时没有新钱可以兑换,而很多客户又不愿意兑换旧钱,使得近两个月来,金银铺的生意一落千丈,旧钱都兑换不出去,金银都收不回来。甚至使得京城中的商业贸易,也连带着比往年同期跌落了近一成——这是来自开封市易务呈交政事堂和三司的报告,没有一diǎn水分,全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直到昨天,新钱终于运进了交引铺中,正式开始对外兑换,市面上才陡然火爆起来。
铸币局有了一个开门红,只要能够保持下去,朝廷就等于多了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太上皇后心中欢喜,韩绛、蔡确近来也笑得开心,手上终于有钱了,哪能不高兴?
现在所要担心的,就是日后的质量了。韩冈不可能一直都管着铸币局,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变得粗制滥造起来?
而且随着产量的上升,质量能不能保证不下降,也是一个问题。
同时一文铁钱将会在天下各大钱监普遍铸造,青铜折五钱的铸造地diǎn也不会局限在京师。如何维系在外地铸造的钱币质量如一,这更是韩冈现在需要解决的难题。
有这些问题纠缠,想来韩冈现在的心情不可能会变得太好。
将新钱丢进笔筒中,章惇不免要为苏轼担心起来——的确不是韩冈,而是苏轼。
韩冈从来不需要让人担心,需要担心的,都是跟他过不去的那一方。
无论尊卑,从无例外。
但苏轼就不一样了,他的性格每每拖累了他的前程。
外面都在传苏轼正在准备上书,以贺铸善文辞、精诗赋为由,为其抱不平,请求朝廷给文辞之士一个恩典。
而这并不是完全是谣言,就章惇所知,苏轼身边的那一帮朋友,的确是准备请求朝廷将贺铸从现在的武班转为文资。
虽然并不是要朝廷给他官职,但文尊武卑,从武官转为同品级的文官,是标准的擢升,便是降一阶,也算不上贬谪。
不管苏轼究竟是什么想法,但不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市井中,在任何人看来,苏轼这样的举动都是针对韩冈本人。
韩冈也绝不会一笑了之。
那个贺铸本来只是靠了荫补为官,而且还是四五代前的先人,换作有些能力和才学的官宦子弟,都会选择去考进士。有个官身,考贡生就容易许多,有这diǎn优势,去考进士自在情理之中。正如当今的相韩绛,他便是四十年前,带着荫补来的官身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前三。
既然贺铸有了官身之后都没有去考进士,可见其并无才学,光会作诗作词又算得了什么?就是还没有以经义取士的时候,礼部试和殿试也照样要考治国的文章,而不仅仅是诗词歌赋。
朝廷对贺铸并非不厚。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他的姓名中有个铸字,便被派到钱监这个油水丰厚的位置上,后来又被调到了新设的铸币局中。
正常人都知道,一个新设的衙门——只要不是为了塞人才设立的——是最容易立功,也最容易升官的地方。当年的制置三司条例司、司农寺、中书五房、军器监,甚至是各地的市易务,多少官员攀着捷径升上来了。
韩冈在新衙门中下了很多功夫,花了不少心血。如果能好好配合他做事,功成之后,如何不升官?铸币局中尽是工匠,官员也多是匠师出身,在官场上根本没有前途可言。相对于他们,仅仅是荫补出身的贺铸反而具有了优势。贺铸还会做些诗词,算得上有文采,如同鹤立鸡群。将差事办好了,在朝堂上亮个相,转眼就能蹿升上去,可他偏偏弄出了个下等考绩来。
这么好的机遇没把握住,这就怪不得任何人了。这样的官员,放在哪里都出不了头。任谁来看,都只能説一句活该。
何苦为他而与韩冈对上,这岂不冤枉?
章惇对此也有些头疼。
苏轼是自己拉回京城的,却偏偏要跟韩冈为敌,当年的旧怨未了,如今又添新仇。最后,自己也要落埋怨。
两人混迹的圈子完全不一样,中间的隔阂比海还深,平日里在朝堂上见面,连个招呼都不会打。关系缓和不了,嫌隙当然只会越来越深。
是不是过些日子请两人过来喝一顿?章惇想着,总要设法补救一下。
第46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15)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