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枕边书》 第1节卷首语做长寿健康的老人 老年人心理健康枕边书 卷首语 做长寿健康的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样是退休了,有的老人可以把退休生活安排得很好,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养花,钓鱼,写写自传或是小说,画画,练练毛笔字,或者是与家人朋友聊聊天,搓搓麻将,聊聊天,再或者与老伴一起去旅游,领略一下异族异国的风土人情,或者是继续发挥余热,为祖国的公益事业献策出力,生活的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而另有一些老人则不同,他们常为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烦心,或者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整日愁眉不展,以至于身体本无病,一疑百病生。或者是虽然年事已高但脾气依旧很大,一句话不投机,就暴跳如雷,气得脑溢血突发。也有的老人因为整天无所事事,胡思乱想,疑神疑鬼,做出非理性的事情来,甚至会导致悲剧的发生。还有一些老年人由于对生活现状不满,对生活失去信心,盲目地选择离家出走或是自杀。对于老年人的这些表现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身体上的自然衰老及一些老年性疾病;精神上的思维僵化、反应迟钝及健忘等;工作上离退休在家,找不到自己新的人生方向;家庭关系上,与子女相处困难、家庭地位下降;还有经济上,退休金减少、安全感降低等等新情况的出现都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孤独、焦虑、抑郁、多疑、罪恶、自责等心理问题。而事实上,老年人的这些心理状况是完全可以不出现的,完全可以过得很快乐的,只要老年朋友们稍微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给自己的心作个保健!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简单的八个字就揭示出了生活的真谛:生活是快乐还是烦恼,仅在你一念之间。多少的大烦恼和多少的小快乐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大烦恼,更应该尽情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快乐。但是,用心去寻找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得到的,因为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心。但是,只要您愿意,您完全可以在阅读了本书,掌握了一些老年心理学、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心理保健等相关知识后,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春棠经鱼放,秋菊傲寒霜",收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效而"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当然,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宗旨所在。 "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能决定生命的宽度;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能调整自己的心情,你无法操控他人的想法,但你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调整自己的心,用心去寻找和感受快乐,做健康长寿的老人! 第一篇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 人过中年,衰老即始,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帝王苦于人生短如朝露,多方探求长生不老之术,但都遗笑千古。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科技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疾病减少,人类平均寿命日见增长。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6亿,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今后老年人每年将平均以3%的速度增长,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逐渐增大。 那么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安度晚年,已经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对老年人来说,了解一些老年心理学、老年人心理保健与心理卫生的常识,对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节第一章了解老年人及老年心理 第一章了解老年人及老年心理学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个积累的过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认老是生物规律之一,这是不对的。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学点老年心理学,可以及时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识和特点,一旦心理活动出现衰退、偏差、障碍,可及时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并增强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于正确处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心身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寿,防止和延缓衰老的到来。 第一节  老年人的定义 从人生发展的阶段来说,"老年期"一般是指一个人从"壮年期"(或称成年期,大约在25到40岁)经过"中年期"(大约在41到64岁之间)而步入老年(65岁以上)的人生阶段。但是对"老年人的定义"并没有固定的说法,因为到底什么是年老没有明确的划分界线,比如,就退休年龄而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有的是女性45岁,男性50岁;有的是女性50岁,男性55岁,有的女性是65岁,男性是70岁,互相之间相差很大。还有一些职业(比如高级科研工作者或是大学教授)根本就没有退休年限。因此不能用生物年龄、职业或是其社会功能来硬性地给其划分界线。 而且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科技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人类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增加,由过去的50多岁增长到现在的70或是75岁,有些社会已达到80岁,而年过百岁的人也并不少见,因此所谓"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不过在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领域,为了统计与讨论的方便,一般把60岁作为老年期的开始,也就是说年过60岁的人一般可以认为是老人了。 进入老年期的人,大多属于离退休老人,由于角色的转变或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其在躯体和心理上都面对不同的新情况,容易出现心理的困惑,难以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调整,因此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节老年心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又称为老人心理学和衰老心理学,它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老年学、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和心理疾病以及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其研究的主要意义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总趋势;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老年心理学涉及生物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的内容。研究范围包括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引起的变化。 在西方,霍尔是最早系统地阐述老年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学家,在衰老一书中,他以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强调在老年人中老化过程的显著的个别差异,反对把老化仅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阶段的一种退化。 二战后,随着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对心理活动老年化的实验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剧增多。据报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间发表的7篇有关老年心理研究的综述,共引用了247种杂志,1571篇论文。而1983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中,于1975~1981年仅六年间就查阅到4057篇有关成年发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献。 在中国,有关老年心理学和养生学的思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调适情志以益寿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论述。如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腧矩"的见解。在道德经和庄子中,明确提出了无欲、无知、无为的"返朴归真"思想,对中国历代养生学有重要影响。 又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载:"论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生动地论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50年代以来,有关老年智力问题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记忆和学习问题。总的说来,老年心理学集中注意于认知过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后是个性、社会适应和态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强调心理生物学的研究,或强调社会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觉和知觉与健康和生存的年龄变化联系起来研究。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对老年认知的训练研究。 在中国心理学界也有只重视儿童发展而忽视成年与老年心理的倾向。只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以后,老年心理学才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三节学习老年心理学的意义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规律之一。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服老,不承认老,这是不对的。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学点老年心理学,可以使老年人及时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识和特点,一旦心理活动出现衰退、偏差、异常、障碍,可及时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并增强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于正确处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心身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寿,防止和延缓衰老过程的到来。 第3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一 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走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饱经沧桑的老人既获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也得到了深刻的失败教训,这些就形成了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征。 第一节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根据心理专家观察研究发现,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点: 一,脑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这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症状,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交织。易兴奋主要表现为联想与回忆增多,思维内容杂乱无意义,感到苦恼;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对外界的声光等刺激反应敏感,情绪易激动。精神疲劳是脑功能衰弱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躯体疲劳。如烦恼、紧张,甚至苦闷、压抑,休息不好,看书就打呵欠,脑子里杂乱无章,昏沉沉的;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思维缺乏创造性,但是对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影响较小。 二,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经常被负面情绪控制。易激怒,动不动便大发雷霆,或易哭泣,经常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自闭和对死亡的恐惧等心理。对外界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不易被环境激发热情,还经常出现消极言行。 三趋向保守,固执己见 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风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作风和习惯不断受到强化。因此,他们在评价和处理事物时,往往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正确认识和适应生活现状。常常沉湎于旧事,悔恨无法挽回的美好的过去。稍有成就者则变得高傲自大,拒听逆耳良言。还有部分人变成"老顽童",言语、行为幼稚。但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他们也会放弃己见,服从真理。 四统觉发达,判断准确 大部分老年人都统觉发达,他们能够运用一生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经过周密考虑,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事物,准确判断,避免失误,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五喜安静、惧孤独,不耐寂寞 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多数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故不喜嘈杂、喧闹的环境,愿意在安静、清闲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些老年人当离开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时,往往若有所失,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愿意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又对持续喧闹的环境,感到心烦意乱。 六希望健康长寿 能够看到自己从事过的事业蓬勃发展,看到社会的进步与儿孙们的茁壮成长诗老年人的共同心愿。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旦生了病则希望尽快痊愈,不留后遗症,不给后辈增加负担,尽可能达到延年益寿,能够看到自己愿望的实现。 第二节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大致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角色转换阶段、适应阶段、重新计划人生阶段和稳定阶段。老年人在经历这四个阶段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难以适应和逐渐老化,便容易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首先,社会角色的转变导致的心理不适。老年人退休后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才能稳定下来。 第一个阶段是期待期。自愿退休或是急切盼望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等待退休,他们大多已经在工作中充分获得了满足,实现了自我价值或是厌倦了工作因而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退休;而不愿意者的心理则十分矛盾,他们往往担心因丧失工作导致社会地位的改变而失去现有的一切。 第二个阶段是退休期。也就是正式退休那一天,有的老人想到退休后的生活十分可怕,"天天无所事事,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啊";而有的老人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想着"终于可以出门转转了,是先去荷兰还是先去巴黎?"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个阶段是适应期。从一个熟悉的工作环境中退到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里,生活内容和生活的节律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很大的不同。这时,老年人就会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产生了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 第四个阶段是稳定期。"即退之,则安之",老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心理挣扎后,认识到了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目前状况时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渐渐习惯下来把注意力移到家庭圈子里,或是寻找人生的第二个别样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关系导致的心理不适。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场所。老年人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的影响。 一是夫妻关系。老年人夫妇问的恩爱程度如何、丧偶老人能否再婚及再婚后的夫妻的关系是否融洽等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是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老年人与其子女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值得关注。很多老年人为子女操心劳神,直至心疲力竭;晚年丧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为争财产而不顾骨肉手足之情等都会给老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还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关系紧张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是与孙辈人之间的关系。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孙辈身上,但由于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上很容易与孙辈们发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惯孙辈们的骄生惯养,看不惯孙辈们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往往会产生不悦的情绪。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应 首先,衰老与老年人的心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下降、听觉迟钝、动作反应缓慢、与社会接触减少。所有这些衰老变化部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绪上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 再次,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有的疾病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如患脑动脉硬化症,由于脑组织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记忆减退,严重的甚至造成痴呆。有些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现心情急躁不安。有些老人由于长期患病,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觉得成为他人的累赘,感觉到前途无望、心情焦虑、抑郁等。 关于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详细的介绍 第三节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特点 老年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有着其特殊的心理问题,那么老年人的泽泻心理问题又有色花农们特点呢?我们的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老年期心理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导致老年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生理的变化,社会的动态,个性心理特征,日常生活习惯等等,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开始萎缩和减少,常容易发生与生理老化有关的心理问题。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大多直接或间接与其脑功能的老化有关。 第三,老年期的心理问题与其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在感冒、感染、骨折、身体衰弱时,老年人特别容易并发痴呆症状,并伴随着忧郁状态,食欲也明显减退。 第4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二 第四,环境因素对老年人心理问题影响很大。一则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环境关系很大,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出现问题,如老年疑病症、忧郁症等都与环境有关;二则老年人在治疗时环境的调整、精神治疗、音乐疗法以及作业疗法等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医治心灵上的创伤,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老年期疾病的不典型性和变动性。病因的复杂性导致了病情的复杂性,有时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如在忧郁状态下,老年人不像青年人患忧郁症那样动作少、忧郁感明显,多数老年人能够充分讲述自己的症状,忧郁感不重。 第四节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年龄增长,体质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随之出现一些变化,据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产生衰老感,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老年朋友发这样的感慨:"我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啊!"这是老年人主观上产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识到自己老了。老年人产生衰老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状态的变化,感知能力下降。如,头发有青丝变成花白,健步如飞变成步履蹒跚,精神饱满变成气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如,退休赋闲,与子女分居,亲人朋友的离世等。 还有就是周围的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处处被当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志"、"老师傅"、"老先生"的叫声中产生。 衰老感的产生是一个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积极性的开始。因为衰老感无形中致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绪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现新的疾病。 二,孤独寂寞。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三,空虚无聊。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撞撞,他们经常感到时间过的很慢,度日如年。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不但会加速衰老,有时还可能是老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四,情绪多变。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五,  人老健忘。老年人健忘通常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表现。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也叫近事遗忘。也就是说老年人遗忘得主要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新接触的事物或是学习的知识,特别是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定义或是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都忘得特别快。但是,对于谢谢陈年旧事却往往记忆犹新,说起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而对这些远事记忆的影响只有在发生大脑器质性疾病时,才会发生,即出现远事遗忘。这是老年人健忘的一个规律。 六,人老话多。人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会变得喜欢唠叨,总爱怀旧,而且还更加"立场坚定"。老年人由于警力有限,对许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们只好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求得心理的平衡,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听他人之言;老人们岁数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子女很少在身边,为了排除寂寞,也只能借助于唠叨;老年人总是喜欢谈论陈年旧事,炫耀以往的辉煌,也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填补现实生活的空虚;还有就是老年人虽然都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但他们还是在不停的唠叨以向死神证明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老年人的这种唠叨、言语混乱是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混乱的表现。作为老年人应尽量控制自己,当然年轻人更应该予以谅解。老年人如何克服健忘,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再作详细的介绍。 七睡眠不调。老年人的睡眠不调是老年人脑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我们经常听到老年朋友们说:"我总是夜里两点就起床看书","我一晚上得醒好几次,不能有一点动静","我晚上总是失眠,白天睡也睡不着","睡眠不好干什么都没精神","年轻的时候就没觉得困过,现在可好一天睡十几个小时,还是发困"这些都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不调的状况:睡眠少,睡眠浅,易惊醒,晚上不能入睡,白天没精神,或者是黑白颠倒,晚上不睡,白天设嗜睡等,老年人的睡眠不调是老年人脑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当然老年人睡眠不调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第5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三 第五节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趋向老化。老年人的心理老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  心理老化与身体老化并不同步。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心理老化的速度要慢于身体老化的速度。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一般是外观上的,主要表现为头发变白,老年斑和皱纹增多等,这种变换是明显的。而心理的老化则不太明显。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与心理老化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密切,也不是必然的。 第二,  老年人的心理老化与老年人个体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而懒于用脑,经常不思考问题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较快,而勤于用脑,喜欢思考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较慢。情绪不稳定,抑郁,没有进取心,意志不坚定的人,往往未老先衰;而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意志坚定,有着积极的进取心的人,即便是到了老年,依然有旺盛的创造力。 第三,  老年人心理老化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老人虽然心理老化比身体老化的速度慢,但记忆力不好,经常丢三落四的,思维不敏捷,精力不充沛。而有的老人心理老化的速度较慢,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有着很好的记忆力,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第四,  社会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老化的影响也比较大。社会不断对老年人提出新的要求,会成为老年人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步的促进因素,也会对调动和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产生作用。社会重视老年人的智力的发挥,就会推迟老年人心理老化的速度。但是如果社会忽视老年人的智力的发挥,就会加速老年人的心理老化。 当然,社会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还表现在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对这种转变的适应情况,比如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 第六节老年人常见的矛盾心理 在心理学上,矛盾心理被叫做心理冲突,是指两种对立的想法、欲求及情感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使当事人无法适从,即不能两者择一,有不能将两者调和,从而会产生紧张、烦躁和不安,甚至是痛苦。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不同的选择,不免会产生心理冲突。如果能够成功解决冲突,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陷入冲突不能自拔,不仅不能将问题解决,还会影响心理生理功能,导致身心不适甚至十疾病。 心理专家按照心理冲突的类型,将老年人的心理矛盾主要归为以下几种: 一,  双趋冲突。马奶奶每天都要去菜市场转十几次,但还是买不到称心如意的蔬菜,往往总是看看甲摊的菜吧,不错,但价钱不合理;再看看乙摊的吧'虽然很便宜,但菜又不好;既好又便宜的吧,却没有。这是就出现了马奶奶买菜的心理冲突。张伯伯的女儿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才华横溢,一个貌比番安,到底选择则拿一个呢?刘大妈的儿子大学毕业找工作,不久就有两家单位表示愿意聘请他,这本来是好事,可刘大妈却犯难了,两家单位:一家是私企,待遇很好,可不稳定,也没有保障;另一家是国企,虽然稳定还有保障,但工资不高。到底是去哪一家呢?人们在面对具有相同诱惑力的东西,但又不能二者兼得时出现的心理冲突就是双趋冲突。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便是这个道理。 二,双避冲突。何姨在超市搞特价时买了很多火腿肠,但是不久何姨舅从占了便宜的快乐中感到了苦恼,因为她发现火腿肠之所以搞特价是因为马上就过期了,狠劲得吃吧肠胃开始闹革命,不吃的话过了保质期损失更大,可要是过了保质期还吃的话,吃出病来,那就不仅是经济损失还要危机生命,这可如何是好?李叔叔最近经常腿疼,去大医院看吧,费用太高;去小门诊吧,又怕治聋子再给治成了哑巴,总之是两不其美。当人们遇到两个都很不喜欢或是都对自己不利的事物时,主观上对两者都不愿意接受或是不希望事情的发生,但客观上又不得不再两者之间选择则其一,此时出现的心理冲突就是所说的双臂冲突。这也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心理矛盾 三,趋避冲突。张教授的女儿要被公司派往英国深造两年,张教授很是为女儿高兴,但是一想女儿从未离开过家,一个人跑到异国他乡,还要待两年,不免又很难过。赵伯伯单身多年,现在退休在家,儿女不在身边,很想找个老伴,互相照顾,可又怕儿女反对,街坊邻居说闲话。这个冲突的特点是老人在面对同一目标或事物时,既想趋进又想避开,这是因为这个事物或是目标对其既有利又有弊,但当事人既想获得利又不想得得到弊。 第七节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应为需要不仅是人图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也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所以我们要从了解和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出发来切实加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心理学家一般将需要分为三大层次:即生理需要(如,饮食、睡眠、性等),心理需要(爱和被爱、尊重、道德、美等)和社会需要(交际、劳动、奉献、成就等)。其中生理需要的满足是心理需要和社会学有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情绪状态是否良好关键是看其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如果一个人的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产生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的情绪,反之,则会非常乐观向上,积极追求人生的理想直至成功。 第6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四 心理学家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理需求。在生理需求中,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对于缓解疲劳和保持经理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性的需求也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却往往被忽视。另外,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的老化,会有牙齿缺失或松动,肠胃不好等情况,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科学、合理和卫生,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安全需要。"老有所养"是老年朋友晚年幸福的基础,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安全感最主要的是来自子女和社会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家庭是否和睦,社会是否稳定。另外,老年人的身体是否健康,财产是否会保值增值,退休金的发放是否准时,稳定等等,都是关乎老年人内心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如果老年人的内心缺乏或事没有安全感,那么既是物质上在充裕也不会幸福的。 三,情感需要。很多年轻人总是说,人老了只要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把人的情感狭隘化了,感情不只是年轻人所说的爱情,爱情只是人的感情中的一种,感情还有很多种,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亲情和友情。 四,适应需求。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是一条更古不变得客观规律。对于个体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身体的变化,再者还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适应能力开始下降,而又不得不面对这些变化,因此适应得需要就显得至关重要。老年朋友要想有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据不得不积极地调整自身,以适应变化了的和正在变化的环境。 五,独立需要。一般人都认为人得到老年依赖感会增强,而事实是,喝多的当代老人并不愿意依靠子女,相反他们更愿意独立的生活。一项关于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调查显示:只要经济独立,大多数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同住。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老年人是否选择与子女同住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关: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老人有80%愿意与子女同住;高中程度的老人选择则与子女同住的约有50%;而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愿意与子女同住的只有40%。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独立要求和独立意识越强的老人其心理越健康,晚年生活更幸福。在许多老人看来,向子女要钱是很没面子的事,"做老人的怎么好张口给孩子们要钱啊!",还有的老人与儿媳妇的关系很敏感,"我去看孙子,儿媳妇一句话也没和我说,走的时候连送都没送",由此很容易受到伤害,也会使老年人的独立需要增强。 六,自我实现的需要。离开了自己从事多年的工作岗位,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和挥洒过青春热血的事业,老人们不免感到无所事事,若有所失,陷入无聊和寂寞之中,但并不是说,老年人就没有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许多的老人在退休后,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第二职业,或者是奉献公益事业,或者是专注于自己因工作没有时间而搁置的业余爱好,充分跳动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充分享受退休后的快乐。有些老人之所以感到空虚和寂寞也正是其自身价值不鞥实现的体现,更加说明老年人有着较强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第八节老年人心理活动的类型 老年人有着独特的心理,当然老年人也会有的特的心理活动类型,那么;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活动类型的,心理学家总结出以下几种,供老年朋友们参考, 一、挑花依旧笑春风。 这类老人性格开朗、心情愉快、热爱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充满青春的活力。属于乐观积极型 二、事能知足心常惬 这类老人能理智地接纳和适应离退休后的变化,坦然而合理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生活知足常乐,并能主动搞好人际关系。 三、草木皆"病" 这类老人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唯恐年老体弱多病。有的人确实有病,但夸大病情;有的则是基本无病,却千方百计找出自己的"病",这类老人属于关心健康型。 四,自古圣贤皆寂寞 这类老人性格一贯内向,退离休后更是减少社交。他们对晚年生活要求不高,能平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轻意开口求人,往往有抑郁心理。属于解脱型 五,自古孤独一老翁 这类老人依赖性强,需要别人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用别人的同情获得自己情感上的满足。一旦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或不愿意帮助自己,从而出现沮丧情绪,这类老人属于寻求支持型。 六、老夫卿发少年狂 这类老年人通常是一些青壮年时期胸怀大志,但是壮志未酬的人。他们总是用忙碌的行为和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还有能力。坚持工作型 七、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类老年人认为生活很苦,而自己对现状又无能为力。他们内心很痛苦,于是只能用回忆以前愉快的经历作为乐趣。他们给人的印象冷漠无情,其实是无可奈何的表现。这类老人属于冷淡型 8、春花早谢亦因我而起 这类老年人回顾自己一生后,发现一些目标没达到,他们把这些失败都归罪于自己无能,因而常常自责,甚至有自我犯罪感。这类老人极其自卑,常常自怨自艾,沮丧和心灰意冷,这类老人属于自责型。 第7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五 9、怒发冲冠为哪出 这类老年人往往多疑,把自己看作是环境的牺牲者,似乎谁都和他过不去,感到生活毫无乐趣。回顾往事,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客观,把怨恨发泄在别人身上。他们人际关系很差,自己孤独、怪僻,这类老人属于愤怒型。 上面九种典型的老年人心理活动类型,对某一个老人来说可能不完全符合,但可能有一种类型的特征会较为明显。愉快积极型和直接兴趣型的老人对他们的心身健康较为有利。冷漠型、自责型、愤怒型的老人容易心理衰老。 因此老年人应该自我心理调节,有意识地矫正和改变自己身上不利的心理特征。 第九节影响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最后一个转折期。这一时期,不仅机体衰老加快,疾病增多,面临着死亡的考验和挑战;而且,老年人的职业状况、家庭结构、婚姻形态、经济境遇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兴趣等不同层次的心理都将产生影响。 一、生理因素 最先、最直接引发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是身体衰老是。虽然每个人衰老的速度不同,但衰老始终是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的,而死亡则是衰老的最终结果。生理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是转折性的和持久性的,也是带有冲击性的。 (一)感官的老化。老年人感觉器官的退化首先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使老年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衰老感。进入老年期后,感觉器官开始老化,视力和听力逐渐减退,视野变得模糊,听觉障碍出现,"耳背眼花"成为显著特征,其它感觉如触觉、嗅觉、味觉也在发生退行性变化,老年人对冷热温度和味道的反应变得迟钝。感官的老化使老年人对外界和体内的刺激的接收和反应大大减弱,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是老年人对生活的兴趣和欲望降低,常感到生活索然无味;二是老年人反应迟钝,感觉不敏锐,由此导致闭目塞听、孤陋寡闻;三是社交活动减少,老人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二)疾病的增加。各种老年疾病的缠身也是身体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的具体体现。随着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呼吸、神经、运动、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全面衰退,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量在下降,疾病易发生。据统计,65岁以上老人,大约1/4的人经常患病。即使没有生病,也会因为器官和机能的老化而感觉四肢酸软、身体疲惫或其他不适,这给老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老人们深感苦恼和焦虑。而老年人常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各种癌症等疾病,则使他们感到恐惧、悲伤、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三)死亡的威胁。老年人心理障碍出现于与死亡的危险和挑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社会的进步和医学卫生条件的提高使人类的平均寿命持续延长,然而,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的最终归宿。老年期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站,特别是身体的日渐衰退和疾病的不断缠身使老年人与死亡显得特别的接近。面对死亡,有些人从容,有些人安详,但大多数老人会表现出害怕、恐惧和悲观的情绪反应。死亡恐惧症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的心理障碍。 二、社会因素 老年人晚年生活从老人离退休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离退休是老年人职业生涯的结束标志,他们的生活范围退回到家庭之中,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角色的转变,而家庭中的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的变迁、老年人的婚姻状况、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对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离退休引起的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年人离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例如,一位在退休前受人尊敬、前呼后拥的高层领导,突然变成了一个每天上街买菜、回家做饭、照顾儿孙的老大爷,这在心理上的确很难转过弯来。 2、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第8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六 (二)老年人的家庭状况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里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1,家庭结构的核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庭观念和生育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日益明显的变化,即从联合家庭逐渐过渡为核心家庭,家庭规模逐渐缩小,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倍尝思念儿孙之苦。 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不仅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能否得到满足和保障,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评价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经济环境比较宽松,有足够的退休金养老,这样一来,不仅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而且老年人由于能够自立,自己养活自己,对于子女和外界的经济依赖减轻,因此往往显得自信心十足,自尊心较强,无用感较弱。相反,如果经济方面比较拮据的话,老年人可能会为生计发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特别是一些老人百病缠身,又无钱治疗,处境就更为艰难了。这种情形,老年人时常需要子女或亲友的接济,依赖性较强,这会使老人深感自己无用,觉得自己是累赘,形成自卑感。 3、家庭内部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老年人与子女晚辈间的关系(至于老年人的夫妻关系将在下面的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中介绍)。尊重和爱是老年人的两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在老年人与子女晚辈的交往中可以获得。如果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气氛融洽,儿孙们能够对老年人表示出充分的尊重,孝顺他们,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嘘寒问暖,老年人就能因此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 但是,代沟问题往往会导致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矛盾。代沟是代际之间存在着的在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老年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和中青年人有较大差别,代沟的出现不可避免,小到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娱乐,大到职业选择、为人处世、工作态度、家庭观念,二者的看法都可能有很大分歧。代沟会引发亲子矛盾,从而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婆媳关系在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大难"问题,在有些婆婆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是媳妇夺去了儿子对自己的爱,将媳妇视为"情敌",对媳妇总是唠叨罗唆,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 (三)老年人的婚姻状况 婚姻对于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为婚姻本身不仅是繁衍后代,满足人的性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美满的婚姻、和谐的夫妻关系令人幸福、快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不幸的婚姻则让人悲伤和痛苦。而外界对婚姻的评价也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离婚、丧偶和再婚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的婚姻问题。 1、离婚:一般来说,对于要求离婚的一方离婚后往往感到轻松和如释重负,而被迫离婚的一方则有痛苦和被抛弃的感觉,但是双方老人都将面对孤独和再婚的困扰。 2、丧偶:这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是严重和剧烈的,有研究表明,老年丧偶者在配偶去世后头6个月的死亡率比平均死亡率高40%。丧偶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复杂,悲伤感和孤独感最为典型。许多老人以泪洗面,悲痛欲绝,还会出现不思茶饭、抑郁、疲乏,甚至因过度悲伤而患病;时间一长,就会倍感寂寞孤独,觉得被世界遗忘和抛弃。 3、再婚:部分离婚和丧偶的老人会有再婚的念头,而再婚后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如何适应对方的生活习惯、如何面对双方的子女等等,这些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困扰。 当然,除了婚姻本身之外,社会外界对老年人婚姻,特别是对离婚和再婚的评价和看法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比如说,对于老人再婚,社会本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但总有老人的子女或周围的人认为这是"不安分"而横加阻拦、甚至有些子女因为财产继承问题而竭力反对父母再婚。 (四)社会环境因素 除了老年人自身和家庭因素以外,社会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地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衡量该社会文明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1、社会风气:尊老爱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现在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与日俱增,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爱护、尊重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有利于老年人积极心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在银行优先为老人提供服务,热心照顾孤寡老人等。 第9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七 2、社会福利状况: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养老弊端的不断涌现,社会养老今后将成为趋势。通过国家和社会向老年人提供具有优惠性质的生活、医疗、保健、娱乐、教育等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良好的社会福利无疑为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创造了条件,对老年人的心理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对一些社会福利机构还存在不少偏见,这对老年人的心理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养老院一直被看作是孤寡老人院,是没儿没女、没有亲情和温暖的老人残度余生的地方,因此,一些老人非常不愿意去养老院生活,怕被人耻笑和瞧不起,而子女送老年进养老院也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而遭到道德的谴责,老年人决定是否去养老院往往要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人的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就相对减少。而诸如衰老、疾病、遗传等生理因素,社会变迁、工作变动、职位升降、婚恋状况、家庭关系、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人的心理的主要因素。 第十节老年人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一,做情绪的主人 心理学家的大量观察的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健康长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理学家观察也表明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对人的衰老起着延缓作用。中国长寿学研究者胡夫兰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早亡的就是不健康的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了。情绪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愉快的情绪如愤怒、焦虑、恐惧、沮丧、悲伤、不满、烦恼、嫉妒等,这类属于负情绪或称为消极情绪,可刺激人体的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这类不愉快的情绪对健康和长寿非常不利。另一类是愉快的情绪如快乐、舒畅、开朗、恬静、和悦、好感、豪爽等。这类属于正情绪或积极情绪,给人体以适度的良性心理按摩,这类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和长寿。不愉快的情绪可引起人体许多生理变化,主要有: (一)情绪波动可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红细胞增加、血粘度变浓。有的老年人在盛怒下要发生脑血管破裂,或致命性的心肌梗死。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波动导致的疾病,大多不是由于情绪的一次大波动而引起,通常都是一些似乎无关紧要的情绪波动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忧虑、失望、不安、渴望等日积月累造成的结果。 (二)发怒时可使胃出口处的肌肉骤然紧缩,消化道痉挛。有的胃肌紧缩时会感到腹部有一块"石头",甚至误认为是阑尾炎或胆囊炎。情绪过度激动还可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结肠过敏。有人称为"情绪结肠症"。 (三)不良情绪也可对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削弱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容易引起癌症或其他疾病。焦虑及紧张还可使癌症扩散。 学会控制情绪对于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心理学家建议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和忧郁诀别:悲痛时设法恢复平静情绪,可到公园散心、听音乐、看电影或投身于工作之中,以冲淡不快情绪和悲伤心情。 其次,清除情绪垃圾:把不快情绪向可信的亲友诉说,也可以自己向自己倾诉,不要让不愉快的情绪淤积在心理,要学会清除情绪的垃圾,减少心头压抑。 另外,万事当前,"静"为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分析,保持冷静,决不要怒气冲天,大怒、大悲。 二、把快乐掌控在自己手中 老年人要培养"六乐"精神: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与众同乐"、"劳动中乐"。总之,要培养和寻找"愉快"的精神。前苏联著名医学博士茨曼诺夫斯基在通乐观的品质:善良、爽朗、幽默感、气量大、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老年人要保持思想开阔、情绪稳定、乐观温存、无忧无虑,这些就具备了通向长寿的条件。 但是,快乐的心情不会自己送上门来,而是需要自己去培养和寻找的。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乐观情绪被誉为长寿的精神营养,因为人体中最有助于健康长寿的因子就是乐观情绪,它胜过一切灵丹妙药。据调查,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百岁寿星有865人,为全国之冠,他们长寿秘决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大量调查也已证明长寿者多豁达乐观,胸襟开阔。乐观情绪可促使人体分泌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能调节血液量,兴奋神经细胞,使胃有规律的蠕动,促进唾液和胰岛素的分泌。并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延年益寿。乐观愉快的情绪能够协调大脑皮层、神经、体液、内分泌及心血管功能,保持整个身心的稳定平和。 三、勇当"银发顽童" 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不少充满活力的"老顽童",他们虽已进入老年,银须白发,却童心未泯。他们诙谐幽默,乐观自在、嘻戏玩耍和青年及幼儿打闹逗趣,广交朋友,悠哉乐哉,参予各项社会活动,保持青春活力,真是令年轻人都羡慕不已。欢乐的"老顽童"遍布国内外,他们是老年人中的皎皎者,享受着黄金般的年华。 第10节第二章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八 但是,同样在我们生活中有的老年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老态龙钟,与"老顽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这类人心理上自认衰老了,影响了自己的精神状态。所以老年人对自身的问题,对老年要树立一个新的观念:即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延缓自己衰老的速度,可以健康愉快地渡过晚年。老年期确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这一站到来之际,老年人应该继续迎接新的生活挑战,而不是用等待的态度对待这最后一站。 把思想从沉默等待、孤独乏味中解放出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的兴趣,积极地去寻找快乐的幸福,勇敢地到社会中去,到朋友中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生活,使自己青春永葆。 四、放弃孤独这一专利 人们总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是孤独的,年轻人这么认为,有的老年人也这么认为,这样孤独便成了老年生活的专利。当然如果退休的老人不参加任何工作,加上性格比较内向,把自己与外界人为地分开,孤独自然会不招而至。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老年人子女长大成人后,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不再和老人们一起住。老人空守家中,难免会感到孤独。有的老年人因老伴辞世,更感到忧郁苦闷,精神孤独。这在老人的世界不是罕见的事,因此老年人要设法跳出孤独圈,不再把孤独当成自己的专利。 跳出孤独圈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年人要积极的适应新的变化,自信有能力建立新的生活。要多与外界接触、联系、参加适合老年人的聚会,到公园里打拳、下棋、交同龄的退休朋友,多与人交流,自我丰富日常生活,这样就会慢慢跳出孤独的圈子,不再是孤独的专利所有者。 五、自修快乐宝典 古人说"忧则伤身,乐则长寿",可见老年人应该常使自己保持愉快,经验就是要自得其乐,知足常乐。 老年人要客观地对待和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特别在社会体制改变,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老年人的经济及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使一些老人产生心理不平衡,滋生苦恼,不安和抑郁情绪,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老年人不能将期望超过现实,而要面对现实、迎接现实、研究现实、采取主动的行动去适应新的变化。 1、知足常乐:老年人在人生长河中已走过很长的一条人生道路,故考虑问题时要豁达,不能要求太高,因为超越客观的种种目的,以及与各方面相攀比的计较心态,或者明知达不到的愿望而硬要满足,这些都将使自己失望,苦恼以及失去生活信心。 2、自得其乐:自己去寻找乐趣,追求自我快乐是一种十分有益健康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如艺术欣赏、听音乐、跳舞、书法、旅游、写作。参加各种业余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孤独感,而且可以提高情趣、活跃思想、养性颐情、锻炼身体、增长知识,使自己浸入乐而忘忧之中。 六、笑,让时光倒流 笑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能力,一个人的发笑能力和医生检查的所有其他项目同样能正确显示出他的健康状况。笑已成为衡量身体健康的另一种有效的指示器。长寿学家胡夫兰说:"在所有使身体和精神激动的因素中笑是最健康的,它有利于消化、循环和新陈代谢,因而激活了所有器官的生命力。"我国有句谚语"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莎士比亚说得好"如果你在一天之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白活了。"怎样从笑中获长寿呢? 首先,要有寻找笑的主观意愿。 其次,老年人每天要记住去寻找笑的机会。每天笑1215分钟。如阅读有趣味的书、漫画、看喜剧演员演的电影等。 另外,在困难及紧要时刻去追求笑:当生活中发生意外不幸事件或处在病魔缠身的恶劣心情和悲痛中时,依然笑容灿烂,一旦你运用了笑,那么不管你将遭遇到何种痛苦的处境,你都能够经受得住并生存下去。 七、摆脱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对于老年人来讲容易出现依赖心理的原因是由于衰老,机体的功能减退,活动能力受到限制,应激反应所造成。一旦生活上、家庭上遇到困难,对未来失去信心,便会感到生活乏味,缺乏安全感。本来把生活、养老、健康的希望寄托给家庭、社会和医疗,但一旦失去各方面的支持,精神便受到打击,会变得情绪消沉,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有的由于这种依赖心理的破坏而发生忧郁症等精神症精神障碍。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健康是不利的。有的老年人虽然年老多病需要别人照顾,但却有自强、自信、自立的思想,有依靠自己力量的信心。在生活中依靠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关心,但自身却不断坚强的生活着。老年人克服健康带来的困难,克服年老带来的不便,而仍然发出光和热,这种心理往往充满乐观,所以可以长寿。 八、要有海纳百川之胸怀 由于长期的社会变迁,生活磨练,复杂的家庭关系,不好的健康状况等,可以导致老年人的一些性格变化。特别是在缺乏关心,得不到尊重、失去劳动的能力,或无事可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情,导致性格变异。 所以老年人本身要加强性格修养,要培养心胸宽阔的境地,要有自我控制能力,要有涵养,尽量体谅别人,不要苛求别人,尊重别人而不斤斤斤计较,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宽量大,使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环境之中。 第11节 第二编为自己的心理把脉—— 给自己的心理开个良方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老年朋友在学习了老年心理学,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识和特点的前提下,一旦心理活动出现衰退、偏差、障碍,便可以及时地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并增强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于正确处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心身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寿,防止和延缓衰老。 第一章角色转变的心理困惑—— 谈老年人退休综合症 为什么一向不计名利、不计得失,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旦离退休在家,就变得牢骚满腹、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为什么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豪杰,赋闲在家之后,身体偶有不适,便疑心自己患了什么可怕的疾病,甚至不信医生的诊断,整天无病呻吟,惶惶不可终日起来?心理学家从老年人的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的角度对上述种种表现进行了解答。 第一节解读角色转变的心理困惑—— 了解老年离退休综合症 刘老个头不高,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领导着一个近千人的大厂子,一点也不比战场上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不服他,不敬他。 两年前,厂领导换届,刘老的厂长职务被年轻人取而代之,但厂方考虑到刘老的年龄和工作经验,又反聘他为厂里的技术顾问,但也只是一个虚衔。可刘老当领导当惯了,总是爱管事,爱操心,看什么不顺眼就像多说几句,别人考虑到面子问题,当面不说什么,照样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刘老只能是干着急生气,回到家也总是闷闷不乐。更使刘老不能接受的是,很多人看见自己连招呼都不打,还在背后说长道短。刘老实在是不能忍受,一赌气提前一年退休了。 人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事实也并非如此。就拿刘老来说吧,就这么一年多的光景,就完全变了个人,变得连他老伴都有点不可思议——目光呆滞,脸色灰暗,腰也不直了,背也驼了,过去的精神透视一点也没有了,天天呆在家里是足不出户,特别是最近,刘老的举止越来越奇怪,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动不动就大发脾气。都来干脆一个人跑到阁楼上住了。一天夜里,老伴半夜醒来发现阁楼上的灯还亮着,好像还听见老头子在和谁说话,老伴觉得很奇怪,半夜三更的谁会跑到阁楼上与他说话?于是上去一看,发现老头子把孙女的几个布娃娃一会摆弄正这样,一会又摆弄成那样,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好像在指挥工人们生产一样。就这样闹了大半夜,白天就萎靡不振了。 心理专家诊断结果:刘老得的是退休综合症。 什么是退休综合症 从心理学上分析,刘老是事业上的强者,同时缺乏退休的心理准备,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没有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已经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热衷的事业,精神上就会失去寄托,从而不可避免的生出许多的烦恼和不适,刘老患的是"退休综合症"。 所谓"退休综合症是指一种老年期典型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指离休、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症。具体来说,就是指退休者告别工作岗位退回到家庭这样一个小环境后的一段时间了,因工作习惯、生活规律、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工资福利、权力范围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的较为强烈的不适之感而出现的身心症状。 这种身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孤独、空虚和严重失落感,体力和精力减退明显,自卑心理严重,甚至产生"日落西山,面临末日"的心理变化。情绪忧郁,焦虑紧张,心神不定,喜怒多变,情绪不稳,难以自制自控。有的人愁眉苦脸,整天怨天尤人,悲观厌世,以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更有甚者,惶惶然坐立不安,恍惚失态。对事物毫无情趣和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反应慢,严重时到麻木迟钝状态。看到老朋友、老同学、亲朋好友或病或死,相继离去,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心理上老化现象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悲观失望。促发多种身心疾病。由于身心功能障碍和免疫代谢能力下降,不少人退休前身体状况较好,一退休后很快重病缠身,甚至短期内死于癌症或心脑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但不是每个老人在退休后都会患退休综合症,只要合理科学的安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坦然面对这一步能改变的现实,退休综合症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老年退休综合症的心理原因 关于什么是老年人退休综合症,老年朋友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听听心理专家是如何分析老年人退休综合症发生发的心理原因的: 一,失落感。老年期亦被老年人称作丧失期,因为老年人认为自己在退休后,丧失了工作,丧失了权力和地位,丧失了金钱,丧失了人际关系,丧失了健康的身体等等。说话不管用了,求人办事也难了,无奈地发出老而无用的感慨,有些老年人甚至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要知道这是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境遇密不可分的,而且这种极度的失落感会使老人们感到年老就意味着丧失。 二,孤独感。工作退下来了,社会的角色转变了,各种社会活动减少了,经济收入下降了,家庭的主导地位被替换了,若再加上身体衰弱多病,行动多有不便,更少参加社会交流。遇上同年龄的至亲好友陆续去世,特别是丧偶的老人,活动范围变得狭窄起来,生活的天地在缩小,再加上老来少朋寡友、孑然一身,更是凄凉至极。老年人最怕孤独,这种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遗弃感,从而开对自身价值及自己生命的存在表示怀疑,甚至是绝望。 第12节老年退休综合症的心理原因 三、空虚感。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不会有空虚感,有事业,有追求,有精神寄托也不会有空虚感。老年人离退休以后,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多了,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来充实,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感到百无聊赖,时辰难熬。空虚感是一种消极情绪,它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感,如果维持的时间过长,则会引起老年人失眠、心神不宁、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有时甚至会想得到自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焦虑感。心理学家解释,所谓焦虑感是指个体在面临现实存在的或预计会出现的对自身会产生某种威胁的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老年期是角色转变最频繁的时期,有些老年人或因不适应新角色或因没有及时退出旧角色而引起角色冲突,手足无措,产生焦虑感;有些老年人或因退休后收入减少,经济窘迫或因担心自尊心受到损害而产生焦虑感。从积极方面看,焦虑感起到增强老年人改变现状紧迫性的作用;在更多的情况下,焦虑对老年人来说并非是积极和有益的,它往往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引发老年人退休综合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五,怀旧感。心理学家解释,所谓怀旧感是指个体面对老年期的处境而产生的对年轻时代的故人、故物怀念留念的一种心理体验。大多数老年人都有这种心理状态。有些老人将其作为同衰老抗衡的心理自慰方法,的确回忆一些过去美好时光,在头脑中情景再现,并使自己再次置身其中,也会使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使自己身心愉悦;有些老人喜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就不容易从现实困惑中解脱出来;还有些老人过分怀旧,尤其是个别丧偶老人,沉浸在对已故亲人的极度思念之中,难免心绪忧伤,悲观失望。这种怀旧心理无疑会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与退休综合症的密切相关的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退休综合症一般是发生在老年人退休后的上半年,更确切地说,是从其退休后的第六天开始。大多数老人在过了一年之后,就会慢慢地适应退休生活,心平气和地度过人生的又一个春天。心理专家研究发现,有没有做好退休心理准备、性格特点、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都与老年人的退休综合症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有无思想准备。据调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时无思想准备,缺乏退回家庭和处理个人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安排。因为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又缺乏退回家庭和处理个人生活的能力,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还有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更会加重其心理障碍。相反对退休有充分思想准备或是迫不及待等待退休的老人,往往能够坦然地接受并享受退休生活。 其次,个性特点。老年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与退休综合症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平素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和固执的人易患离退休综合症,因为他们过去每天都紧张忙碌,突然变得无所事事,这种心理适应比较困难,我们上面提到的刘老就属于这种情况。相反,那些平时工作比较清闲、个性比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反应,因为他们离退休前后的生活节奏变化不大。 第三,个人兴趣爱好。那些退休前就有广泛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在工作重担卸下之后,他们可以充分享受业余爱好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不易出现心理异常,也就不会发生退休综合症。而那些退休前除工作之外无特殊爱好的人则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因为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阴暗抑郁。比如我们案例中的刘老。 第四,  人际关系。老年人如果人际交往广泛,喜欢与人沟通,又善于结交新朋友,心境就会变得比较开阔,心情也会很好,消极情绪就不易出现。反之,如果人际交往不良,p?或者没有朋友的老年人则容易引发离退休综合症,因为这些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苦闷,烦恼无处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第五,职业性质。离退休前如果是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易患离退休综合症,因为这些人要经历从前呼后拥到形只单影、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确难以适应。其次,离退休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易患此症,他们如果想再就业往往不如那些有技术的人容易。 第六、性别因素。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明显,心理平衡因而也较难维持。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较容易引发退休综合症。 第七,文化程度。对于那些退休前在专业领域堪称一枝独秀,备受推崇的知识型老人,退休后空屋茶凉,无人以对,似乎一夜之间昔日铸就的辉煌就如长江之水一去不返,心理落差如此之大,怎能不顿生失落沮丧之感?而对于那些平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的普通老人,退休生活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没有成就的负载,内衣身份架子,能够很快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绝不会把赋闲当成一种折磨。因此知识型老人要比一般的普通老人更容易患退休综合症。 第13节老年退休综合症的心理原因 第八,年龄大小。一般来说,年龄小的人要比年龄大的人更容易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较少引发退休综合症。因为年纪小的人,身体素质较好,有着充沛的精力去应对繁琐的家事和寻找第二份职业,会很快产生新的精神寄托。而老龄退休者则因体力和精力的不支,更多的会倍感晚景凄凉,很容易引发退休综合症。 当然引发老年人退休综合症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结合实例再作阐述。 老年人退休后有哪些心理需求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人的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一般来说,退休就意味着人的身体在慢慢地衰老,对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在减少,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性需要或者是说心理需要方面却相对增强。主要体现有: 一,  老有所归。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人都有归属的雪要,这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证实的。老年人退休后,由社会角色转为家庭角色,这种落差不可避免的要引起老年人的失落感,因此,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会很强烈,他们希望回归到一个充满理解和爱的家,使他们失落无助的新得到安慰、体恤和支持。另外,老年人落叶归根的心理也很强烈,很多年轻时在他乡奋斗的老人,退休后都想回归故里,安享晚年。 二,老有所养。时间不经意间偷走了老年人的年华,偷走了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加重了老年人人对晚景的顾虑,特别是退休后没有退休金或是没有保障的老年人,他们都希望子女能够尽孝心行赡养之责,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三,老有所学。许多老年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退休后,他们积极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学电脑,学英语,继续给自己充电,使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从知识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四,老有所为。恨多的老人,在退休后依旧精力旺盛,有着为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强烈愿望,在社区里、在街道旁,我们都可以看到老年人矫健的身姿,他们能从所选择的第二职业中,发现自身价值,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以满足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为祖国的下一代能够更强壮,奉献自己的最后一分力量的愿望和心理需求。 五,老有所乐。孤独和寂寞是大多数老人退休后具有的心境,也是老年人罪害怕面对的,因此他们就有消除孤独,追求快乐的需求,比如重新拿起自己的画笔,用心去描绘自己的已经走过的路,正在走的路和将要走的路并从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背上自己的行囊,去美丽的西湖,去神秘的丽江,去布达拉,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六,老有所爱。追求爱情,享受性爱是老年人的需求和权利,应该得到社会和家人的谅解和支持。特别是丧偶或是独身老人,在踏入自己人生的第二春的时候,给自己的晚年找个贴心的老伴是晚年幸福的需要,使晚年健康的雪要,更是心理的需要。老年人不要为世俗的东西所羁绊,大胆地追求自己的黄昏恋,让自己的黄昏再次绽放光彩。 七,老有所敬。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家庭为子女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享受后辈和社会尊敬和关爱的需求。 老年人离退休后的七大心理误区 虽然很多老人都能够坦然地面对退休生活,并很快地适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学家调查显示: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的老年人约有85%,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因为退休前后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还因为老年人退休后存在很多的心理误区,心理专家总结出以下七种: 误区一,人老了,就没用喽 换位思考: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春来自有春区时。面对自己也是一样,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你可以这样想,长江后浪推前浪,你退下来了,不就给年轻人机会了吗?社会的发展需要年轻有为的年轻一代。你还可以这样想:退休了,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好好地享受一下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必再为工作的事烦心,不再为肩上的重任而感到压抑的不能呼吸,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的干自己一直想干但因为没有时间而搁置的事情。所以,你应该对自己说,不错,我是老了,但我的心不老,我依旧能够老有所为。不必叹老,更不必讳老。 误区二,一生毫无建树,白在世上走一遭啊! 换位思考: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你也许显得碌碌无为,但是你在你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在单位是个好员工,在家庭生活中亦是好儿女,好父母,也有着很好的人缘,安安分分,勤勤恳恳,虽然一辈子平平淡淡,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啊!所以说你拥有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误区三,人走茶凉人心不可信 换位思考:以前门庭若市不是因为我的权力,而是因为我的职位性质,大家找我是因为工作上需要我的帮忙,我接待他们是我的责任,现在我退休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已经不再需要超负荷的工作了,大家也就不会来给我添麻烦了。人走茶凉是规律,门庭冷若是必然嘛! 误区四:退休了,别无它长,人生真的是很无聊啊! 第14节老年退休综合症的心理原因 换位思考:一辈子只从事一项工作,工作的性质也不要求我有其他什么特长,而且平时工作繁忙,也没有时间去学与自己的工作联系不大的东西,更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退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不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弄点新鲜玩意吗?无聊的时候,联系联系因为工作忙好久不联系的老朋友,叙叙旧,聊聊天,回忆一下过去,畅想一下未来,或者是出去旅游,游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即放松了身心,又增长乐见闻,何乐而不为?因此,退休时我人生的又一起点! 误区五:我是不是有病啊?这要是真的得了什么病,医药费找谁承担啊? 换位思考:首先要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有病,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医生经过科学的诊断说你没病,你就没病,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将来的事谁也不能预料,所以担心也没有用。怕生病,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要知道预防比治疗更重。千万不要怀疑自己有病,要知道"身体本无病,一疑百病生"。 误区六:年轻时的理想没有实现,现在老了,退休了,心有余而力不足,遗憾啊! 换位思考:年轻时自己很有理想抱负,给自己制定了远大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地努力拼搏,虽然没有实现,但在我追求我的理想的过程中,我也有不少意外的收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事实也证明,我年轻时制定的目标太高了。现在退休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我的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将要来临之际,我应给自己重新制定一个新的切合实际,能够实现的目标。 误区七:工作没有了,活着也没有意义了 换位思考:不用问,有这种想法的您,年轻时一定是个工作狂,全部精力只用在工作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您一定很少有时间陪陪您的老伴和子女,也很少去会朋友,忽略了很多在您的生命中应该很重视野和重要的东西,那么现在退休了,不用工作了,何不好好享受一下与老伴子女在一起的幸福美好时光,不仅能享受到天伦之乐,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恋爱时的感觉呢。 第二节走好退休一段路 像步入工作岗位、结婚、生子一样,退休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恨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家庭角色的转变,社会地位的下降,经济收入的减少,都是朝着不利的方向转变。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退休是一个生活负性事件,甚至还会造成某些人的心理失衡。其实,就退休本身而言,无为所谓是利还是弊,它是一种社会规律,是人生之必然。无疑,退休会给某些人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但这不是必然的,关键是看当事人本身如何看待退休及是否能做好心理调适。换句话说,只要你愿意,退休生活会比工作时更轻松和快乐。 有备方能无患 老孙是国家机关的退休干部,在刚的时候,每天早出晚归,为了发展本市的工业,为提高本市的教育水平,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忘我的工作,勤勤恳恳地操劳了几十年,他的辛苦得到了回报,本市的工业水平跃居全国第二,教育水平和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切都很令老很欣慰,但他并部满意,他觉得各项工作都应该再上一个台阶,于是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地准备再干一场,可是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而且上级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虽然老孙退休在工作上会有很多的不便,但还是安排老孙退休了。刚退休时,他很是不习惯,每天仍是很早的起床,匆匆吃完早饭,拎上公文包就往我外跑。每次都是老伴提醒他:我说老头子,你可是已经退休了啊!他才恍然大悟地回过神来,接着便颓然所在沙发上,一言不发,情绪一落千丈 老李今年60岁,是某大学教务处的主任。他从小就喜欢文学,而且是东坡的"粉丝",对东坡诗词不仅是喜欢也可以说是颇有研究,但因平时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研究,一直觉得很遗憾。平时与老友们闲聊时经常表示:如果能早点退休就好了,好好研究一下东坡诗词,要是再能弄出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就不枉此生了啊! 去年学校工作人员大调整,要求一批岁数大的老职工提前退休,老李本不在名单之内,可他主动要求提前退休,说是要给年轻人更多的发展机会,校方在做了研究之后,同意了老李的请求。 老李退休后,开始一心从事自己的东坡诗词研究,几乎每期的校报上都能看到他洋洋洒洒的文章和颇有见地的观点,还有一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在专业研究之余他还开始写回忆录,准备给自己曲折坎坷的一生做个总结,对于老李来说,文章的发表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退休后,老孙和老李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对退休有无心理准备和对退休的态度。老孙退休了还习惯性地拿着公文包要去上班,显然是没有做好退休的心理准备也没有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计划,而且可以看出他从内心深处不愿意退休,更不愿意接受退休这一事实,因此当老伴提醒他已经退休了的时候,她他的情绪一落千丈。而老李则不然,他非常得期待退休,并且做好了退休的准备,因此,他的退休生活非常的充实多彩。 预防退休综合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退休心理准备并制定好退休后的生活计划。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的寿命在不断的增长,老年人的群个体寿命也在憎长。但目前还未对退休年龄作出更改,因此老年人在退休后将会度过一个漫长的老年期。如果没有或不能对这段时期做好充分的准备,突然的退休就会使老年人感到手足无措,甚至十悲观厌世。因此,我们说做好退休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 第15节老年退休综合症的心理原因 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老年人应能领悟社会的进步,顺应社会的需要,做好离退休的心理准备。否则就会很容易出现离退休综合症。 生命之花岂能在春天凋零 王一梅老师今年66岁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退休前在某出版社工作。退休后王老师开始学古筝,用她的话说就是要用音乐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是自己的,让自己人生的第二春再次绽放光彩。她每天都要练好几个小时的古筝,周六周日都要跑到离家很远的西三旗去上古筝培训课。 练琴是一件很枯燥也很累的事,孩子们看着她每天辛苦地练琴,都劝她不要再练了,出去扭扭秧、散散步多轻巧,何必辛苦劳神地学古筝呢?她总是笑着说:"我今年66岁了,应该清闲清闲,但我想退休是人生旅途上的转折点,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应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有人说,人老先老脚,提倡运动养生,而我更以为,人老先老脑,"老不老,看大脑",所以,我迷上了古筝。这些年来,我一直遵循着"不息则久"的积极养生之道,除了坚持跳舞、旅游之外,大部分时间用于练习古筝,与音乐为伴。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讲,"不息"则意味着不闲,而在不闲之中有了奋斗的乐趣,有了益寿的健康,由此而带来的心境上的放松,则是闲的最高境界。这些年来,我坚持利用每天上午的时间练琴,感觉到了退休生活的实在和充实。下午找些老朋友聊天或郊外走走,充实生活内容,增加生活情趣。现在我真感觉有一种"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昏晚年香"的境界。老同志在休闲之余学学古筝,音乐,不仅能提高个人文化、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而且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艺术活动。因而,在练琴的过程中,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手指,、腕、而且肘、臂、肩以及头部、腰部许多部位都在活动。因此,练琴和其它体育锻炼一样,有异曲同工之效。年龄大了,活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我练琴时,虽然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但却不像跑步、旅游那样活动量大,只是用力而不过度;虽然要用一定的脑力,但却不像下象棋、打麻将那样费心思、动脑筋,而是用脑适度,心情舒畅,劳逸结合的和谐运动,是最适合老年人的一项有益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最能增强体质健康。"听她这么一说,家人也觉得很有道理,领悟到了寓养生于乐曲之中的哲理,王老师长期的学习和练习古筝,不但使她弹奏的高山流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且又对她的健康长寿起到了益气养性之功效。多年来,王老师学习自创了数十支古筝曲,她兴奋的说,这些曲作,倾注了她无限的情感和劳动。人老了,学弹琴挺费劲,但只要坚持下来就有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创作的京派高山流水曾多次在参赛中获奖,受到了专家及听众的肯定和好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是中年人,66岁至75岁算青年老年人,76岁以后才算正式老年人,人的寿命最短也应该是100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之树是120岁,其中0~60岁是第一个春天,61~120岁是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播种耕耘的春天,是生长发育的春天,是辛勤劳作的春天。你看,从小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学下来真不容易;然后上有老,下有小,中流砥柱,第一个春天很辛苦。第二个春天是金色收获的春天,是温馨幸福的春天,是悠然舒适、享受生活的春天,人们可以从容地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正如西方一句绝妙的谚语:"人生六十才开始。"所以,60岁退休了,不是"无用武之地"了,不是无所作为了,而是人生正当年,时间充裕了,空间广阔了,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做事更得心应手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更加璀璨。 在明媚阳光下,自由舒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以愉快的心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健康享受着生命的每一天,这是生命的自然乐章;怀着希望,带着憧憬步入人生百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生命的自然进程,而不是奢望,就像一股清清泉水,弯弯曲曲,最终汇入大海一样自然 过好一年一生平安 李大爷今年六十岁,退休前在一本是工商银行当经理,从25岁开始工作至59岁退休。他工作时尽职尽责,近乎"工作狂",从来不休假,也没有任何嗜好及兴趣,每天早出晚归,三十七年矢志不移。他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35岁,已成家立业,另组小家庭。女儿大学毕业后嫁到加拿大,一年只回来一次。李大爷退休后,感到精神异常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因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往,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只有与老伴相依为命,生活平淡到了只剩下吃饭和睡觉。颇觉人生是一,老来无用,活着也只是为了活着。经常是晚上睡不好,感到空虚、忧郁,茶饭不思。家人看到他如此,便为他请来了心理医生,经过心理的诊断,李大叔患的是老年抑郁症。后经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与配合药物治疗,过了1个月,病情逐渐好转。过后,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的理念,赋予新的内容,重建新的生活秩序——开始到社区与老人中心参加活动,重新学习与培养兴趣,结交好友,顺利度过了关键的第一年,并开始积极乐观地迎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第16节过好一年一生平安 60岁的顾教授退休前是北京某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凭着其精湛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和对自己事业的热衷,顾教授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成为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可是突然的退休,认为终于可以好好是顾教授茫然无措了。一个星期的无所事事的生活之后,他的兴许一落千丈,他觉得自己除了画图纸再无它长,觉得自己真的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他开始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再也不出去了,开始了自己"安逸"的退休生活,每天早起,吃饭,看电视,午饭,午休,看电视,晚饭,睡觉,这种模式化的生活,使得顾教授,话越来越少,行动越来越缓慢,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光彩,一下子衰老了许多。家里人看着顾教授的变化觉得很奇怪,于是赶快找来了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顾教授顺利的走出了现实生活的困惑,开始了积极而又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李大爷和顾教授退休初期的一些不适反应,用心理学家的解释就是,在退休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做好计划和安排,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后,他们才慢慢地接受了自己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里自己的晚年生活。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退休后的第一年里,退休者一般都要经历蜜月阶段、清醒阶段、波动阶段和平稳阶段这样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得心理调节过程。因此,心理学上有"过好一年,一生平安"的说法,意思是说,退休对老年人的影响关键在退休后的第一年,这是退休综合症的好发期。一般认为适应退休生活需要一年的时间。 阶段一:生活甜蜜蜜。"退休了,终于可以有时间去美丽的香格里拉一游啦!""终于可以好好喘口气了,孙子都快一周了,还没见过,真该去看看孙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啊!""老战友都有十多年不见了啊,真该聚聚啦"好好喘口气,享受一下人生,出去旅游,拜亲访友探望远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做一些因以前工作忙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心情愉悦,情绪良好是大多数刚刚退休的老年人共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叫做"蜜月阶段"。 阶段二:路转溪头忽现。蜜月阶段一过,老年人们会很快发现,退休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悠闲自得,访友、探亲、旅游仅仅是退休后生活的一小部分,每天起床、吃饭、睡觉的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生活让老年人的生活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很快陷入"巢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现实。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叫做"清醒阶段" 阶段三:争渡藕花深处:退休者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感到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孤独无助,每人理解,每人同期,生活一片灰暗,毫无意义和希望可言,颇觉晚景凄凉,使大多数老年人在看清了退休生活的真相后的共感。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叫做"波动阶段"。 阶段四:阳光总在风雨后。就像花开就必然有凋谢一样,退休也是人生的必然,因为世界是使不存在永动机的,自己这台机子也该好好地保养保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的安慰以及与老友们的交流和自己的调整,退休者逐渐习惯了退休生活,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做,波动的情绪也在慢慢地走向平静。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叫做"平稳阶段"。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在这四个阶段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经历。一般的退休者都会循序渐进的经历这四个阶段。有的人退休前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很容易直接进入第三个阶段,退休前后的心理状况出现很大的反差。当然,也有很多的人在推许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很好的计划和安排,因此,他们退休后,就可以越过前三个阶段,直接进入第四个阶段,能过很顺利的进入退休后的角色。其实,出现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退休者难以跨越第三个阶段,有的甚至长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就很有可能发展为"退休综合症",甚至引发老年人的抑郁心理,导致抑郁症。例如上述案例中的李大叔。 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春节前两个月,六十岁的马叔叔高高兴兴地从税务局局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想着应该好好享受一下清闲的晚年生活,正好春节要到了,在外地的儿子,孙子也要回家过年了,赶紧帮着老伴准备年货,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可是没有几天,马叔叔就变得郁郁寡欢了。并不时地哀叹"真是世态炎凉啊!" 原来,马叔叔的邻居老刘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门前天天都是车水马龙,小轿车是来了一辆又一辆,而自己家门前却冷冷清清,与往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就使得马叔叔的内心很受刺激,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原来最亲信的部下小张也没有来看他,而且连一个电话也没有。他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被世界遗弃。心理怎么也想不通,越是想不通,越是觉得郁闷和压抑。更使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渐渐地从来不吸烟的马叔叔开始吸烟了;本来不喝酒的他也开始嗜酒了,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醉后还胡言乱语,说什么世态炎凉,人间再无真情可言,没有人可以信懒,人都长了势利眼等等。 上下级关系是正常的职务关系,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上下级关系在你的职务结束的那一刻也就自然结束。"人走茶凉"是规律,"门厅冷落"是必然。对此,老年人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万万不可自寻烦恼。有些老年人总是不能从过去的风光中走出来,对以前的职务总是津津乐道,留恋以前的地位和权利,还有威望,内心依然希望老部下退休之后能够像以前一样的尊重他,处处为他马首是瞻,过年过节来看望他。一旦不能如愿以偿,就感觉很不是滋味,看什么都不顺眼,并且觉得自己已经毫无用处了,甚至骂老部下不讲情义,势利眼。 第17节让生命在快乐中流动一 退休老年人的这种异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心态失衡"。出现这种状况,不用紧张,更不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其实作为老年人,应该以愉快的心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健康享受着生命的每一天,淡泊名利,把地位,权利,面子都看得淡一些,就像一位哲人所说:"面子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太在意面子,快乐也就没有了,幸福生活也就无从谈起",老年人应该从名利中走出来,怀着希望,踏着生命的乐章带着憧憬去重新寻找自己新的定位,找回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春天,那么快乐也就会不期而至。 让生命在快乐中流动 在社区组织的小晚会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台上动情地朗诵诗歌,引来台下阵阵掌声和喝彩。他就是被街坊邻居亲切称为"平民艺术家"的吴恒通老人。 这个经常活跃在小区中的72岁的"老顽童",平日里为人亲切豪爽,总是神采奕奕的,不是哼着小曲、逗个乐子,就是拉几个"资深"老人钻研象棋、太极拳;讲起哪个电视节目,更来了精神,还能即兴来段"模仿秀"。逢年过节每次社区活动,总能看见吴老带领邻居们编小品、排话剧、串节目,为丰富小区文化生活忙前跑后。大家都说:"从没见过一个七旬老人能像他似的,成天乐呵呵的;也没见过一会儿工夫就能编出个小品的"名导儿",学啥像啥。吴老可是我们这儿的'艺术家'!"进吴老的家,随处可见已泛黄却被精心保管的文学名著、语录选集,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厚厚的手写剧本和黑白剧照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只要有客人来,他就张罗着把宝贝们拿出来"炫耀"一番。原来,吴老不但是位热爱书籍、关心国家大事的知识分子,更是位拥有30多年艺龄的"平民艺术家"。 1950年,17岁的吴恒通早早担起生活的重担,考入一家修车厂当了徒工,两年后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党的文艺宣传工作结下缘。从基层文艺宣传到全厂、全区的文艺活动,从认真学习摸索表演艺术到亲自改编、创作和导演,吴恒通以他聪颖、乐观的个性和精湛的舞台表演,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认识他的人。他曾塑造过高大成、郑敬之、李忠民等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使他不断向专业演员的水平靠近。当被推选开始活跃在全市组织的文艺活动中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同台表演的其他演员都是专业的,只有我是业余出身!" 吴恒通将36年的青春献给了工厂,献给了文艺宣传工作,更献给了艺术。尽管经历过动荡的岁月,却仍保持乐观、年轻的心态,为别人带来欢乐。这份对艺术和生活的执著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女儿——省歌舞团青年歌手吴枚。而今吴老虽早已告别了华丽耀眼的舞台,却继续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只要哪个小区有什么文艺活动,他都乐此不疲地跑去"客串"。喜欢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他还放不下"笔杆子",哈尔滨日报和新晚报都曾刊登过他的很多文章。最近,吴老正琢磨着在社区搞个老年艺术团,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到表演艺术中来,丰富晚年的文化生活。 吴恒通老人的故事使我们很受感染,生命中不适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寻找快乐的行动,老年人退休后,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里难免会因不适而产生孤独寂寞之感,但是要想让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再孤独和寂寞,只要您学会寻找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个人退休后都会得退休综合症,这不是一种必然现象。"退休综合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你能够坦然面对退休这一客观现实,积极地去安排和计划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人到老年许多的生理机制开始衰退,体力和脑力都明显的不如以前,许多老年疾病也正在或是开始产生,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退休制的建立也是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一种关心和爱护。当然,退休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精力状况,给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去迎接新的生活的挑战,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正如英国的音乐家巴特勒所说:"老的提琴也能奏出好的乐曲"。 心理专家给您出招:退休综合症的防治 退休是老年期开始的一个标志,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期。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退休障碍是一种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它表现为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认知和情感的不适应等等,这些适应障碍究其实质,就在于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从职业角色过渡为家庭角色,从主体角色退化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型角色,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旧角色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那么,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就由此产生。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症,老年人就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的成功转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调整心态,顺应规律。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退休也是人生的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18节让生命在快乐中流动二 二、发挥余热,奉献社会。退休老人如果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慕名利;另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完善并提升自己的人生。 66岁的赵教授退休前是搞平面设计的,退休后又被单位返聘为技术顾问。面对熟悉的工作,他收放自如,再加上每天和年轻人在一起,赵教授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每天说说笑笑,心情十分愉悦,看上去向50多岁的,根本不像快七十岁的人。而与赵教授同时退休的余教授则是另一番情景,当时单位也要返聘他,但他觉得自己辛苦了一辈子,老了退休了何必还要再辛苦呢?于是他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开始了自己"安逸"的退休生活,每天早起,吃饭,看电视,午饭,午休,看电视,晚饭,睡觉,这种模式化的生活,使得余教授,话越来越少,行动越来越缓慢,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光彩,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三、善于学习,渴求新知。"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培养爱好,寄托精神。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老蔡今年69岁,退休后和老伴一起上了老年大学,学国画,老伴学古筝,不但愉悦了心情,还锻炼了身体,每天过的有滋有味。 五、扩大社交,排解孤独。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在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结交心的朋友,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81岁的杨爷爷,身体特别硬朗,精神也很很好,他健康的经验就是,广交朋友,积极交流。他每天都到附近的花园找人聊天,在与人交谈中敞开心扉,笑谈古今,小到煤气、水价、蔬菜、水果,大到股票,期货、国际战争,笑声不断是其乐融融。健康就在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交"了出来。 六、生活自律,保健身体。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张大爷今年60岁,早就盼着退休了,所以从退休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开始放纵自己了,因为他觉得退休就是解放,退休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打麻将,白天在外边一打就是一天,有时候觉得白天玩得不尽兴,就把牌友请到家里来,晚上继续打。老伴去世多年,孩子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没有人管的邓叔叔困了就抽口烟,饿了就随便吃一口,生活根本没有规律,日子一久他就受不了了,身体十分虚弱。一天,他在外边打牌到12点多,上楼的时候,眼一黑,腿一软,就摔了下去,直到第二天被邻居发现,送到了医院,由于抢救不及时,邓叔叔成了植物人。老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生物钟了,吃饭、睡觉、饮食等都有既成的规律,形成了自热的条件反射。万物皆有规律,人也一样。如果强行违背自己的生活规律,必然会扰乱自己的正常的代谢规律,从而影响情绪,危害身心健康。 七、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症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第二章夕阳无限好黄昏亦妖娆—— 谈老年人的黄昏恋心理 人总是要老的,要不虚度岁月,要让恩爱的时刻,使我们的锦锈生 活闪闪发光—— 法雨果 第一节挚子之手与子偕老 姑妈比姑父早退休两年,提前适应了闲居的日子,所以姑父退下来时,姑妈就成了他适应期的导师。我是从作息规律看出这一点的。几年前姑父在职时,对家里的柴米油盐从不过问,每天早上要姑妈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做好饭,他才起床。中午和晚上也是姑父读报看电视,姑妈忙前忙后。自从姑父退休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俩人每天早早起身外出晨练,等我和妻子,儿子起床了,两位老人已经做好饭了。姑妈给姑父买了十几盆花,又买了几只鸟。姑父对着鸟儿发了几天呆,什么也没说,拿去送人了。姑父不养鸟,却对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自己出去买了些关于养花的书回来,一本正经端坐案前,戴上老花镜,手执红蓝笔仔细阅读。但姑父养花的水平委实不高,一个月后,花儿由生机勃勃变得无精打采。 第19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一 一天,正当姑父一手捧书坐在花前苦思冥想时,姑妈气喘吁吁地从外面回来,后面跟一老农:"老头子,我把花匠请来啦!"半年后,姑父逐渐习惯了闲居生活,对姑妈也越发依恋,不论姑妈上街买菜、在家做饭,还是出去跳老年迪斯科、舞太极剑,姑父都陪着,后来干脆参与进去,姑妈在队伍里舞剑,姑父就跟在后面模仿。这种情况是我的儿子最先发现的,回家把姑父笨拙的样子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姑父也不恼,和大家一起笑,姑妈边笑边指着我儿子:"这小家伙,没大没小的。" 2月14日情人节这天,我在下班路上顺便给妻买了枝玫瑰,回家正要收拾吃饭,忽然有人敲门,我以为是姑父回来了,开门一看,是位漂亮小姐手捧玫瑰站在门前,说有人委托花店送给李太太的,祝李太太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我说:"哪位李太太?搞错了吧?"小姐说:"没错啊,24楼19号,李平老太太。"李平!那不是姑妈吗?妻和姑妈都过来看,姑妈说:"给我的?不会吧?"妻接过花,从里面取出卡片,看了一眼后举到姑妈面前,笑嘻嘻地说,"没错,是给您的!"我凑过去,见上面写着:"老伴儿,送你一束玫瑰,弥补40年的关爱,节日快乐。"我一数,正好8枝。奇怪的是,姑父这样的老保守,怎么会过这样浪漫的日子,又怎么知道8枝玫瑰代表弥补呢?姑妈脸红了,一个劲说:"这老不正经,得花多少钱哪!"转身要到厨房炒菜去。我说:"姑妈,菜不是做好了吗?"姑妈掩饰不住满脸喜悦:"过节了,再加俩菜!"姑父哼着小曲喜滋滋地回来了,见我和妻都在笑,咳嗽一声,装作严肃的样子,把手背到身后,踱到桌前吃饭去了。傍晚,老两口出去散步,妻在阳台招手说:"快来看,牵着手哪!"我过去一瞧,可不是,两位老人手挽着手,缓缓走在夕阳的余晖里,全身笼罩着金色的光,成了晚霞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年过花甲老人史先生和62岁的老伴当时一前一后骑车经过斑马线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出租车车速过快,年迈的老人躲闪不及,"轰"的一声刺耳巨响后,自行车被轧在车底,被出租车卡着滑行,与路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而老人被撞后头部一直流血,一动不动地倒在地上。大家纷纷议论说老汉被撞飞这么远,肯定没救了。但他的老伴陶女士没有放弃,虽然在事故发生的那一刻她也震惊了,但她很快镇定了下来,她强忍住眼泪跑到老伴身旁,拉住老伴的手大声呼喊老伴的名字。幸运的是,陶女士很快发现老伴的手在微微颤动,还伴有微弱的呼吸。陶女士一边继续鼓励老伴坚持下去,一边央求周围市民帮她打电话给住在附近的亲戚。十分钟后老人的亲戚得到消息后赶来,见此情形连忙拦下一辆出租车将老人送至医院。一直到送到医院为止,两位老人的手一直紧握在一起。 史先生在昏迷了24个小时后,终于醒了过来,在家人和老伴的精心照顾和鼓励下,史先生很快康复了。得知情况的医院工作人员纷纷赞扬说是陶女士的坚持不懈给了老汉活下去的信心。 非得要说"我爱你"吗? 八支玫瑰的代表补偿,这是一般的说法,然而其中的深情恐怕不只是补偿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特殊的爱的表达,使老夫老妻几十年感情的见证,是一种心与心的默契和交融。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车祸现场的感人场面,又一次为爱做了很好的诠释,这是一种没有语言而胜过语言的爱的表达。 "跟你过了一辈子也没听见你说过一次'我爱你'"经常听见一些老年妻子如此抱怨自己的老伴,而老伴一般会说"我不爱你会和你过一辈子吗?难道还非得说出那三个字不成?"老年妻子反驳道:"我给你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辛苦一辈子,你就不能说出来让我高兴高兴?"老两口在爱的表达发式上出现了矛盾。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情感学要也日益丰富,老年人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老年夫妻如何示爱便成为老年人的必修课,也是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必修课。那么老年夫妇应该如何示爱呢?心理专家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会说话艺术。语言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比如老年丈夫看见老伴在厨房做饭,要非常体贴关心的说:"亲爱的老伴,真是辛苦你了啊,要不要我来帮忙啊?"还比如老伴上街买菜,老年丈夫最好关心地问:"老伴,你今天忙了一天了,挺累的,让我去买吧,你在家休息休息吧"这样即使老伴再累,心理也会觉得甜滋滋的。因此老年夫妻要学会用语言老表达爱,这是一门艺术。 二,要学会行为艺术。比如在上面的故事中的老年夫妻,在情人节时送给老伴一束玫瑰,玫瑰是爱的表达,这样不需要任何的肢体语言就可以对老板表达出自己真挚的爱。当然在所谓的行为艺术中,还包括拥抱、亲昵等方式,以营造夫妻之间的情趣与温馨。 三,要学会赞美的艺术。女人天生喜欢被人夸奖,喜欢听抚慰的语言,而恰恰相反的是男人一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爱,这样就容易使女人感到失望。特别是现代老年知识型女性,对自己的晚年情感生活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但是由于老年男性不善于用语言向自己的老年妻子表达爱,难免会使妻子产生不满的情绪,由此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晚年年生活 第20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二 爱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东西,而表达爱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当代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的情感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只会爱,而不会表达爱,对老年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人格的缺陷,也是一种心理的缺陷,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老年人要懂得表达爱的艺术。 牵手夕阳福满多 谷大妈今年66岁,军人出身,家务活不会干,饭也不会做,生下来不到两个月,由于工作的原因,就有孩子的奶奶照看。怎么说谷大妈也算不上贤妻良母。家务活从来都是老伴的事,但老伴从来都没有抱怨过。谷大妈在职的时候是教导员,老了脾气还是不减当年,有时候生气发火,老伴也不和她计较。 谷大妈退休后在区老年活动中心当了主任,只要是区里和老年人有关的事,她都管,经常是忙的饭都顾不上吃,老伴也忙前忙后给她帮忙,谷大妈高兴的不得了。老两口把生活安排的充实有多彩,一起学太极拳,造成一起跑步,还一块上老年大学,哪有时间去郁闷,去拌嘴,去心烦? 再充实的生活中,老两口的感情更浓,更和谐了,当然这是与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谅解分不开的。 老年夫妻长期生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生活也在日趋平淡,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最美不过夕阳红",是老年人的美好的愿望,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在现实生活中"脚板子总会擦地皮,勺子难免碰锅沿"矛盾和摩擦无时不在,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呵护和经营自己的夕阳情呢?心理专家有如下建议: 一,  心理上互相理解。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繁琐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比如,在对孙辈人的教育问题上,财产的分配问题上,与子女如何相处上,虽然老年夫妇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彼此之间已经非常了解,但是还会因为个人的性格和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在这些问题上产生分歧,出现矛盾。所以老年夫妻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变化和矛盾。 二,行为上互相体贴。"老头子,喝碗小米粥吧,小米粥养胃","老伴,明天要降温,我把棉衣给你拿出来了,明天记得多穿点啊"老两口一起生活多年,虽然已经是非常的了解,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机体的各方面能力都在下降,但自尊心却越来越强,脾气也会更加的固执,对自己身体上的不适,不愿意主动说出来,不愿意麻烦任何人,此时,夫妻之间就要心里观察,互相体贴照顾。是彼此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三,情感表达要务实。"今天怎么都是我喜欢的菜啊!还有鱼米面馒头!""这老头子真是越老越糊涂了啊,今天是你60岁的时日啊!"老年人的价值观和爱的表达与年轻人不一样,老年人趋向于务实,不喜欢铺张浪费,老般过生日,不会像年轻人那样大肆铺张,几个老伴喜欢的小菜,就足以使对方心满意足。 四,感情交流要重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年丈夫做在沙发上看报纸,老年妻子阳台上修剪花枝;或者是老年丈夫在逗他那只养了十来年的狗,老年妻子在津津有味地听京剧这都不失为一道美丽的晚景。但心理专家指出,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彼此都会感觉孤独和寂寞。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很多的老年人认为,两个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不用交流,而且也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其实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老年人之间依旧需要语言的交流,互相回忆一下过往的生活,聊聊今天的心情,在憧憬一下将来的美好,不仅可以增加感情,还与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夫妻情更浓 孙书文老人今年91岁,老伴袁梅比他小五岁,今年86岁,生有两儿一女,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两口是在硝烟滚滚的抗日战场上相识的,当时孙书文25岁,但已经走过了十三年的革命历程,是连队的连长。袁梅是连队的卫生员,在一次战斗中,老孙受了重伤,被迫送回后方疗养,组织派袁梅去照顾孙书文。就这样他们相识了,袁梅的乐观开朗,细心入微,深深打动了这个战场上的铁汉子,而孙书文的战绩是无人不服,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所谓美女爱英雄,袁梅对孙书文也是非常的仰慕和敬重,在朝夕相处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来个人产生了爱情的萌芽。经历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经历了无数的大风大浪,在组织的批准后,二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不管生活多么的艰苦,社会多么的动荡,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从未动摇过。 二十多年前,袁梅在上街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脚,虽然医生说没有什么大碍,只要每天晚上用热水洗脚,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从那之后走路就不方便了。于是从那天开始袁梅老人就开始每天晚上洗脚。可能是由于岁数大了,一次,老孙不在家,袁梅老人像往常一样,借了热水开始泡脚,可不知怎么回事,没做稳,就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自己怎么也起不来,等老孙回来,袁梅老人已经在冰凉的地板上躺了两个多小时老孙扶起了老伴,自责地说:"都是我不好,不该回来这么晚,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晚上都要给你洗脚" 二十多年如一日,九十一岁的老孙还坚持每天晚上给老伴洗脚。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老年伴侣共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和坎坷,同舟共济,肝胆相照,互相之间知情知性。如今离开了自己热衷的事业,与老伴长相厮守,也许老伴耳聋眼花,行动不变,但最知冷暖的,最体贴入微的,能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还是自己的老伴。都说"夫妻常恩爱,苦中也有甜;白头偕老情,累中也有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老年夫妻更应该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谅互让,互帮互慰,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使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第21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三 "黄鹂"一去不复返 张先生今年66岁,老伴张太太和张先生同龄今年也六十有六了,更为巧的是老两口是使统一天生日,老两口都觉得他们的相识缘份注定的。张先生年轻的时英俊潇洒,现在还依旧风度翩翩,他最喜欢老伴的就是老伴不关何时何地,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保持乐观的精神,在人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给了自己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使自己一再走出人生的低谷和多灾多难得岁月。老伴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歌,有着一副令人羡慕的金嗓子,退休后,老伴还积极地和那些有着共同爱好的老年朋友们一起组织了一个老年俱乐部,每天都高兴的不亦乐乎,时常能够听到老伴美丽动人的歌声,年轻的时候,张先生还很肉麻地称老伴"我美丽的小黄鹂"。可是最近老伴不再唱歌了,变得整天唠叨个不停,经常是对一个问题唠叨唠半天,而且还老是看不惯张先生,老是挑张先生不是,然后就是揪住不放,情绪变得非常的不好,两个人经常拌嘴闹矛盾,很是令张先生郁闷:"黄鹂为何一去不复返?" 老年夫妻经过几十年的一起生活,携手步入人生的最后一站,夫妻关系应该是已经很稳定,但是老年期的到来意味着老年人要面对新的情况,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需要双方互相适应,否则老年生活不会幸福。那么老年夫妻在步入老年期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矛盾呢?面对生理、心理和生活事件上的矛盾因该如何处理或是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常言道:少为夫妻老为伴。这句话说明人们早已认识到老年夫妻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多方面的,如果夫妻双方不及时发现这些变化给生活带来的烦恼,就会产生矛盾。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矛盾,才能保证老年夫妻生活幸福。但常常却是事与愿违,有些老年夫妻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出现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应该引起老年人的关注。 1,?老年夫妻出现冲突的原因 (1)因为子女的事情而发生冲突。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子女的工作安排,恋爱婚姻等问题,由于老年夫妻间价值观,知识水平和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想法,如果夫妻双方互不相让,可能就会成为冲突的原因。 (2)老年夫妻间兴趣,爱好不同。老两口都离退休了,可是由于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缺少共同的语言及一致的消遣方式,可能就会成为冲突的原因。 (3)老年人性格的变化。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出现性格,脾气的变化。当老年夫妻的一方因某种原因而出现性格变化时,另一方如果不能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就很容易导致夫妻之间产生矛盾。 (4)因为生理需求的差异而导致冲突。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的性欲望,性能力退化的早晚,程度不同。一般而言,在年龄相仿的情况下,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性欲更强烈一些。性生理和性观念的差别也会给老年夫妻生活带来阴影,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 面对矛盾和冲突老年人应该如何是好呢? 由于以上原因,一些老年夫妻之间产生了矛盾。矛盾既然出现了,就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在解决老年夫妻间矛盾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 (1)坚持互相尊重的原则。既然是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了,就要多想对方的好处,多看对方的优点,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只有这样,夫妻感情才能融洽。如果不注意尊重对方,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对方难免会觉得自己临到老年还要受气,许多纠纷就由此产生。 (2)坚持互相谅解的原则。人年纪大了,各方面都不可能像年轻时那么敏锐,那么精力旺盛。特别是进入老年期以后,男性变得容易失眠,健忘,发火,而女性变得爱急躁,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忧郁,疑虑重重等。这就需要双方互相体贴,互相谅解。特别是身体较好的一方,对另一方要耐心,体谅;另一方也要控制自己,不要为了区区小事而喋喋不休。 (3)坚持感情不断培养的原则。老年夫妻在感情培养方面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分求实,而缺乏想象力,每日被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所淹没,过分淳朴而缺乏情趣,常常被呆板和沉闷所窒息。当然,老夫老妻之间的感情与年轻夫妻有所不同,但因此而否认老年夫妻间感情的重要意义是不对的。应该经常坚持感情的不断培养。 (4)坚持克服自身缺点的原则。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性格越来越犟,听不进别人的话,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这样的老年人往往闹得夫妻关系不和,甚至还会因此分锅吃饭。每对老年夫妻都应珍视自己从年轻时培养起来的爱情。性子急,脾气犟的人要注意克服自己的毛病,想要发火时,不妨想想自己的固执暴躁可能给对方带来的伤害,想想夫妻恩爱时的情景,想想对方往日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 老年人容易犯的另外一个毛病是固执,有时甚至是毫无道理的固执。有的老年人形成了多年的习惯,如梳子放在哪儿,眼镜放在哪儿,都有固定的位置,一旦有人动过,没有放回原来的地方,就会很不高兴,甚至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这样往往会使对方很不耐烦。老年人也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新鲜感,二来也可避免老两口之间的不快。 (5)坚持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则。有的老年人由于身体不太好,不愿意到外面去,老两口整天厮守在家里,时间长了,难免要发生口角。实际上,老两口到外面走一走,活动活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不仅对身体有利,还可以解除心头的郁闷,使心情豁然开朗,这样老两口出现冲突的机会也就少了。 第22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四 (6)坚持自我批评的原则。不要总想明确谁是谁非,老两口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分出谁胜谁负也没有意义,双方都不应斤斤计较,应当在冲突中主动妥协退让,大度一些,宽容一点。事实上,一旦有一方表现出大度,另一方也不会纠缠不休,这样,老两口之间的紧张气氛就会烟消云散了。 重发一怒为红颜 钱大妈今年60岁,是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而她的丈夫段教授是某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在业内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而且兴趣爱好广泛,笃爱书法和绘画。没有退休的时候,段教授一直独自住在学校的家属楼,退休后,段教授回到北京,开始和老伴一起生活,苦心钻研书法和绘画,但是由于老伴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在这方面很难与自己沟通。不过段教授有很多的老朋友,经常约到家里一起交流心得体会,有时候还一起出去参加书法绘画展览,过的也不错。可是渐渐地钱大妈就发现,与自己老伴来往最多的是一位50多岁却依旧风韵迷人的叫江梅的女人,在与江梅的交流中,钱大妈得知江梅是单身,两年前因病去世,钱大妈在同情江梅的同时,也开始为自己担心。因为她发现,自己的老伴和自己没有什么话说,但是只要是江梅一来,就显得异常的兴奋而且显得特别的活跃,还经常把自己的画拿出来,让江梅题字盖章,还只有江梅的题字才能使自己的画添色生辉。江梅也是乐此不彼,经常把自己的新作拿过来让老伴品评,他们还经常一起趣各处看画展根本没有把钱大妈放在眼里。 更让钱大妈不能接受的是,有时候自己的老伴主动说去买菜,半路还约上江梅,晚上出去散步时,也总会很巧合的遇到江梅,这就令钱大妈很是难过,虽然自己和丈夫的结合在外人看来很不协调,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丈夫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嫌弃自己的话,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有了成就出了名就抛弃结发妻子,这一点是钱大妈从心理感谢自己的丈夫,所以这么多年来她甘愿自己承担照顾这个家,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任,好让丈夫能过专心工作。可是丈夫现在的表现真的很令钱大妈郁闷。但是她又不好说什么,只好跟丈夫提出分手,要自己单过。段教授问原因,她说:"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生活在一起很不好协调,我觉得还是小江比较适合你"段教授说:"我和小江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之间是很正常的朋友关系"但是钱大妈还是执意要自己单过,因为她"不能在容忍被自己的丈夫有第二个女人,不能我的丈夫眼里只有别的女人!"从来都不发脾气的段教授发火了:"都一把年纪了,不要再无理取闹了,我和小江是纯粹的朋友关系,信不信由你!""那好,既然这么说,那你从此以后就不要和她来往了,不要再想着她了""我只知道你没有什么文化,从来没有想到你还如此的不讲理,就算是我和小江好又怎么了?既然你不相信我,你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伤心的钱大妈一个人搬到老房子住了。 钱大妈辛苦了一辈子,老了却因为一时的想不开而是自己陷入了孤独无援的境地,很是令人难受,如果她能够把问题开的轻松一点,善待老伴的友情,尊重老伴的个人世界,也许问题不会发展到这一步;如果段教授能够体会到一个为自己奉献了一生的老伴的心,多为老伴的感受着想,给老伴解释清楚的话,事态也不会发展到这一地步。如果两个人都多一份理解,宽容和体谅,相信他们的晚年生活会很美好。 老年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平和而达观,理解和宽容是老年人互相关心和爱的表达。人不仅需要夫妻之间的爱情,也需要异性之间的友情,但爱情和友情是不能等同的。老年朋友的感情生活也是如此。 倾诉满足心灵满足心灵慰藉心中有了烦恼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时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 那么,这时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 首先,两性性心理有"异性相吸"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xing交往,但由于对方是异性,当事人更比较容易缓解内心因苦恼造成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第二,两性性格有"互补"作用。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给苦恼中的异性朋友以慰藉。 第三,两xing交往有"异类群体"作用。人们常常愿意在自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往往对外单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交往的特点所致,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一些。两性各自分属不同的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迹更为安全些。 按说夫妻也是异性,也可以满足上述条件,可为什么人们有烦恼是仍愿意向配偶之外的异性朋友倾诉呢? 第23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五 首先,异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虽说人们常用"心心相印"来形容夫夫妻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朋友则不同,异性朋友之间的相似性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容易相互沟通。 第二,异性朋友与配偶相比有较大的新异性。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间长时间共同生活在一起,容易磨灭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削弱了新异性。而朋友之间,无论交往多密切,相互之间也有一种"外人"的意识,这使朋友之间能保持心灵感应的敏锐度和彼此的热情,也会对异性诉说的苦恼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三,异性朋友可以满足两性感情的弥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专一性,可两性感情有其弥散性的一面。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婚外情通常是社会舆论所不容的,而异性朋友之间的感情体验,在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满足了人们对两性感情弥散性的需求。 这样看来,异性朋友更是好听众的人际现象就是正常而自然的了。 不要错把友情当爱情,这样会留下遗憾,为了爱情而排斥友情,也会是自寻烦恼,平添痛苦。故事中的钱大妈,对自己的爱情缺乏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丈夫也缺乏自信,于是轻而易举的就放弃了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爱情,只能是使自己的余生在痛苦中度过,使自己的晚年没有幸福和快乐。爱情是需要不段创新的,是需要双方的努力来追求的,老年人的爱情也不例外。至于能否留住自己的爱情,在这个故事中,就是这为大妈妈能过积极地去尝试,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爱情,最重要的还是要善待自己老伴的友情。 心理学家温馨提示:老年朋友们,学会宽容地善待老伴的异性友情,才会真正的营造自己幸福的婚姻和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第二节炊起两个人的烟火 杨文中老人1903年出生于北京。解放前一直在房山某家具厂当工人,退休后,一直如闲云野鹤,独来独往,过着单身生活。1974年住进房山敬老院。1994年,70岁的孤老朱秋慧也住进了房山敬老院,当时的房山敬老院的马院长老余便当起了月老,把热情大方的朱秋慧介绍给90岁的老人杨文中。70岁的朱秋慧见到90岁的杨文中腰不弯,背不驼,一表人才,心里有了几分喜欢。想到两人都是无儿无女的孤老,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当时,也有人劝她,结什么婚,两人凑合着过几年日子也就算了,认真的朱秋慧可不答应。她说,都七八十岁的人了,难道还让人指背脊不成。1994年夏天,朱秋慧与杨文中领了一本烫金的大红结婚证书。九十老翁娶了七十新娘,一时在房山区传为美谈。杨文中为了表达对妻子的喜爱,给朱秋慧买了一只金戒指。朱秋慧老人经常把戒指取下来给人看,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结了婚,更多的是责任,是互相的关怀。杨文中老人有耳聋,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极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洗脸刷牙后,走到院子里拜太阳、拜四方。然后吃一杯牛奶泡饼干,到处走走看看,早餐再吃点稀饭或馒头。买5元钱肉,炖得烂烂的做成红烧肉,他两餐就吃得精光。晚饭后,看看电视,晚上11点睡觉之前,还要吃一杯牛奶泡饼干,如果妻子忘了给他准备,他就把桌上的剩菜吃光。他每个月要抽一条多芝城烟,穿的衣服要求颜色鲜亮干干净净,长袖衬衣的袖子,也要挽得整整齐齐。朱秋慧是个善于持家的人。丈夫杨文中一个月500多元退休工资,交敬老院320元后,剩下200多元,用来买牛奶、饼干、袜子、鞋子。妻子的照顾,使杨文中对妻子非常喜欢,只是很少表达。有一次,朱秋慧牙痛,几顿没有吃饭。杨文中知道后,慢条斯理地说:"我要是能走,就到山上去挖药给你治病。"杨文中对妻子还充满醋意呢?九十岁才娶妻,在他眼里,妻子永远是年轻漂亮的。敬老院里别的老人来家里和朱秋慧聊天,来的次数多了,杨文中会醋意大发,拿眼睛去瞪别的老头,或是用拐杖在地上敲得笃笃响。对这一切,朱秋慧更多的是宽容和忍让。杨文中有时还耍小孩子脾气,百无聊赖中,用手做打电话的姿态,和他记忆中的朋友们打电话。今年春天,足足100岁的杨文中背着妻子上街,在下敬老院那段长长的陡坡时摔成骨折,至今还不能走路。可就是脚伤了,扶着凳子一步一步地挪,杨文中都要"溜"出敬老院。妻子朱秋慧发现了,就会大声喊:"院长,快来呀!杨文中又要出去了!"夫妻两个,虽然你敬我爱,有时还会闹点别扭。杨文中在解放前吃了苦,非常珍惜粮食,决不允许倒剩饭剩菜,可朱秋慧的观点不一样,食堂里天天都会送喷香的饭菜,年纪都这么大了,何必餐餐吃剩饭剩菜呢?朱秋慧自己也是八十多岁的人,又有心脏病、风湿病,还要照顾丈夫的吃喝拉撒。有时,杨文中行动不便,把床单裤子弄脏了,她要不顾脏臭去洗得干干净净,有时,刚刚把弄脏的东西洗晾好,回到房间,发现丈夫又把床单裤子弄脏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不管风霜雨雪天,双手浸在冷水中洗洗漱漱,真的是不容易。朱秋慧老人总是指着杨文中说:"都是你磨的,这十年,我就是你的拐杖"。 百岁老人杨文中和他八十岁妻子朱秋慧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平淡而又真诚。他们互相关爱,互相搀扶,眼睛里满是信任与默契,拄着爱前行,走向生命的黄昏,这该是一幅人间最美的图画吧! 第24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六 毛大爷今年68岁,家住安阳市文峰区,和邻居苑大妈均系丧偶,二位老人相恋后准备登记结婚。然而毛大爷的两个儿子为了阻止老人再婚,竟然强行将老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和房屋租赁证扣下。两位老人情急之下向文峰区相关部门的法律咨询室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在其积极帮助下,老人在派出所开了户籍证明后,办了结婚手续。之后,孙大爷和老伴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毛大爷的儿子闻讯赶到老人家中,对老人进行辱骂,并把喜糖洒了一地,争执中还将屋内墙壁上挂的结婚照拿下来摔碎。无奈之下,老人只有再次求助文峰区"九九情"。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婚姻,文峰区派出所和其儿子单位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方努力和说服教育,毛大爷的儿子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归还了老人的证件,二老顺利完婚。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老年人再婚是新的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驱除老年人的孤独,还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独身老年人再婚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方能实现再婚的功效,否则,再婚只能使自寻烦恼。那么老年人再婚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心理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  要有应付子女反对阻挠的心理准备。 做儿女的一般情况下,都不懂得老年心理学,也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不能理解丧偶独身老年人的心境。当老人有再婚的意向或者是提出要再婚时,年轻子女总是在已故老人的遗像前哭哭啼啼,表达对已故老人的怀念,实际上是想从情感上折磨老人,以使老人放弃再婚的念头;或者是对老人说如果您不再婚,我们会更加孝顺您,我们会经常来看您,让您的晚年生活更幸福等;或者是干脆来硬的,强行阻止老人再婚,如上述毛大爷的儿子。 二,要有改变自己生活模式的心理准备。不管死离异还是丧偶,老年人在再婚前都与自己的配偶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模式;还有的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年轻时没有解决个人问题,一直过着孤云野鹤般的光棍生活,生活无拘无束,或者是没有规律。再婚或是寻找到生活伴侣后,两个开自补同家庭背景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走到一起,并开始炊起两个人的烟火,开始新的生活,如果没有与新的伴侣建立新的生活模式的心理准备,仍然坚持自己的生活习惯,双方就不可能和谐,婚后生活也不可能幸福,再婚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的老年人在再婚或是寻找晚年伴侣前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与新的伴侣开始新的生活,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互理解,互相照顾,建立新的生活模式,晚年生活就会很和谐幸福。例如上述案例二中的两位老人。 三,是要做好夫妻一方难忘旧情的心理准备。老年人再婚组成新的家庭后,很多人都会感觉新的妻子或是丈夫不如自己的前夫或是前妻。避免产生对旧情的怀念和留恋,特别是和原来的老伴感情特别深的老年人,更会如此,并且还会对新的伴侣有所流露,再婚老人有这种心理状况也是正常,因为毕竟自己失去的是一个和自己生活了多年,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实在自己的生命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人,而且怀旧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但是老年再婚夫妇双方都应该避免出现这种心理,应该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新旧也许真的不能相比较,但要面对现实,多在新人事用感情,因为这才是要和你一起走完后半生的人,是帮你完美你的人生的人。对于那些从未有过婚姻的老年人也是如此,他们一个人过惯了,生活自由散漫惯了,突然生活中多了一个人而且还与自己朝夕相处,甚至是形影相随,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到很是不适应,有时还会特别想念自己一个人的日子。其实,这样的老人因该明白,一个人的日子是快活,但那不叫生活,生活应该是两个人的烟火,应该把注意力和感情从对往日的回忆中转移到伴侣身上,好好培养感情,因为是他或她帮你炊起了两个人的烟火。 四,要有为对方做出牺牲的准备。老年人再婚多是为了赵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关心,互相搀扶,与自己一起走完晚年的生活。所以,双方的相处应该是建立在以诚相待的基础上,并且要做好为对方做出牺牲的心理准备,具备了这个基础,相信再婚后不管出现什么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五,要做好处理双方子女关系的心理准备。双方子女的态度往往是再婚老人婚后生活是否幸福,再婚是否能够成功的直接原因。有的双方子女都支持,这样的老人再婚不仅顺利,婚后生活也会很幸福;有的则恰恰相反,双方子女都不同意老人再婚,甚至是强行阻挠,这样的老人往往再婚不成,即便是再婚成功了,心理也会不自在;有的是一方子女反对,另一方子女支持,这样的情况也会对老年人的再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老人在再婚前要做好子女的工作,调节好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双方子女之间的矛盾。做个好的继父、继母,重建完美幸福的家庭。 六,要有处理家庭纠纷的心理准备。很多老年人的再婚遭到子女的反对,都与老人的财产有关,也就是涉及到老人的遗产分配的问题;还有就是老年人到多已经没有多少经济收入,老人在物质生活上与子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老年人再婚一定要考虑并清楚对方的家庭经济条件,以便全面权衡,有利于婚后很多问题的妥善处理,因此双方都应该把自己的经济情况如实告诉对方,这样双方都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才有利于婚后和谐关系的建立和家庭纠纷的解决。老年人千万不要认为这一点不重要。 第25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七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事半自苦中来",老年人再婚不是两个老人自己的事,是牵涉到连个家庭的事,要想再婚湖生活幸福,老年人就必须做好处理各种家庭矛盾,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互相忍让的心理准备。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 老牛今年60岁,退休前是省某工程设计院的总设计师,退休后一个月还有2000块钱的退休金,还经常被院里请回去指导工作,还有几家单位聘请他当技术顾问,经济收入非常可观。老牛有一儿一女,老牛的老伴去世时儿子九岁,女儿才六岁老,老牛几十年含辛茹苦,又当爹又当妈的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现都已经成家,儿子牛顿毕业于国内一个名牌大学,现在单干已经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女儿牛莉在银行工作,待遇也很不错,如此出息的儿女,如此优越的生活坏境,老牛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是最近邻居们发现老牛总是一个人坐在在小区的公园了,独自伤神,没有了过去的神采奕奕,原来是老牛想找个老伴,但儿子和女儿却坚决反对。其实早先的时候老牛找过一个伴,带着一个女儿,当时老牛的儿子和女儿就坚决反对,硬是把人家母女赶了出了家门,后来老牛考虑到孩子还小,自己的工作也很忙,也顾及到街坊邻居的议论,也就再也无暇顾及个人问题,一心扑在孩子和工作上。二十多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家,而且由于工作都比较忙,很少回家看望老牛,老牛感觉很是孤独。特别是上个月给以个老友过完寿回来之后,老牛找老伴的想法就更加坚定,恰巧在老友的寿筵上认识了郑姨,二人一见如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而且在闲聊中老牛得知郑姨退休前在省博物馆工作,她丈夫三年前因病去世,现在是单过,女儿在北京工作,很少回家。于是,便有了与郑姨结为秦晋之好的想法,而且郑姨似乎也很看好老牛。但当老牛把这件事告诉孩子们时,孩子们反对之强烈不亚于当年,老牛犯难了。 这天老牛正在家里发呆,门铃响了,老牛开门一看是个年轻姑娘,二十多岁,眉清目秀,笑盈盈地站在门外,股价自我介绍:"我叫笈萍,是郑姨的女儿,我是专门从北京回来看望您的",老牛一头雾水,赶忙把姑娘让进了屋里,"谢谢你来看望我,我和你妈的事你知道了啊?你什么意见啊?"老牛知道她来一定是为他和她妈的事,姑娘笑了笑说:"牛伯伯,我不反对您和我妈的事,但是我必须来看看,因为要嫁的是我的老妈啊!"老牛一看这姑娘也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女方那边已经没有问题了。送走郑姨的女儿后,老牛立即给儿子和女儿打了电话,让他们都过来,开个家庭会议,并下定决心一定要说服孩子们,成就自己幸福的晚年。他知道也许以后的路是不平的,但人的一生只有一个黄昏,放过了此生,来生还能弥补吗? 所幸的是,老牛的儿女在老牛的极力说服之下,同意了,因为他们也不愿意看见老爸天天闷闷不乐。于是,我们在彤红的夕阳下看见了手牵着手的老牛和郑姨。 再婚,使老年人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老牛的故事,不禁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 心理学家指出,需要是推动人的活动的各种原动力,当然包括人们对幸福需要的追求,也就是说,人生是个体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老年人有着子女不能给与的需要,即精神心理上的需要,老年人再婚是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包括人际心理需要和性爱心理需要。 首先说人际心理的需要。人是群居动物,孤独是人做难以忍受的痛苦,热病最大的精神苦役莫过于人为的孤独,而对于独身老人来说,孤独感是其最可怕的,即使子女经常与其在一起,也不能满足他们交际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因为老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际差异。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很少真正的向子女敞开心扉。而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老年人最好的交际对象就是其老伴。其次是性爱心理的需要。现在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照样有性的需要,而且老年性事有利于与延年益寿。但这里所说的性不是单只狭义的性生活,它是指广义的性爱,是老年夫妻在生活中所表达爱的方式,比如,拥抱,贪心,聊天,亲呢等等,这些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性爱需求。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精神的需求。 所以从心里学角度来说,老年人再婚是和人情,顺天理的,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尽管如此,老年人再婚依旧面对很多的障碍,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老年人自己的心理因素: 一,  个人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婚姻道德自我评价的守旧。道德和法律制约着人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就是道德规范。陈腐的婚姻道德规范在老年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并制约着老人们的思想,当老年人产生再婚的念头时,陈腐的婚姻道德观念就将老年人追求晚年幸福的愿望扼杀在萌发阶段。而且虽然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使得社会对老年人再婚也存有偏见。其次就是对婚姻价值功能的取向上,存在片面性。婚姻的功能有两个,一是繁衍后代的功能,这是从种族发展的角度来说的,另一个就是,愉悦的功能,这是就个体而言的。时至今日,人们对婚姻的理解,依旧偏重于生育方面,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自己已经完成了婚姻的使命,再婚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引起他人的议论,因此便压抑自己再婚的念头,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的第二种功能已经越来越得到强化。 第26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八 (二),是情感的障碍。一方面是与原配偶的感情。很对的老年人,与自己的原配偶得感情很深,对原配偶依旧很忠贞,并且始终无法忘怀,难割难舍,而且还会认为另择新偶是对原配偶的布忠,被判了原配偶的感情。其实人的感情是由兼容性的,老年人完全没有必有如此想。 另一方面就是与儿女的感情。很多老人不赶再婚的原因就是怕伤害了自己孩子的感情。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年轻人支持自己的独身父亲或是母亲再婚,不仅为老人创造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或是母亲的爱。因此老年人再婚丝毫不会影响到与子女的感情,更不会伤害子女的感情。老年人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追求幸福的晚年生活。 由此可见,老年人再婚关键是看自己,要用于冲破自己心理的障碍。就像我们案例中提到的老牛。 除了老年人自身心理的原因外,老年人再婚还受到来自子女、居住及经济条件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的阻力。首先说子女造成的障碍。有许多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的反对。好不容易谈妥了的婚事、交往,就因为子女关过不了而被迫解除。老年人双方都有意,就是结合不了。小辈们把父母永远钉在了"父母"的位子上,而不是把他们看作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根本没有为父母着想过,风烛残年的父母是单身孤零零地活着好呢,还是幸福地有意义地生活着好。子女反对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几种理由,如遗产会落入他人之手;会让人说是因为晚辈对长辈不孝,长辈方会出此下策;会愧对已故的亲长;不愿照顾护理后母(继父)等。因经济原因反对的占绝大多数。有积蓄的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干涉阻止的,比积蓄不多的老年人再婚要严重的多。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再婚,遭到子女的反对干涉就少些。 其次,居住及经济条件造成的障碍 在目前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增多的家庭人口,会影响现有的居住条件。此外,有些老人缺乏足以维持独立生活的收入。因而,造成老年人再婚障碍。必须健全社会性保障制度,同时,使老年人认识到应把遗产投资到自己的老年生活中去,才能消除这一障碍。 第三,社会因素造成的障碍 社会因素一方面指社会上舆论对老年人再婚的压力。有些人认为老年再婚是耻辱的。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再婚不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有的老年人与年龄比自己轻的中年寡妇结婚,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大,高龄老人要求再婚,更是舆论哗然。另一方面,社会缺乏为老年人恋爱、结婚服务的咨询机构和专家。即使有不少婚姻介绍所,也大多数是面向年青人的。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追求晚年的幸福是老年人的权利,老年人应该冲破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愿所有的老年人再婚受都能够情语丝绵,春雨常在。 初恋情最真暮恋意更浓 清静的离婚登记室进来一对七十多岁老人,后面跟着一位年轻男子。 "你们刚刚结婚的,这么快就要离?"工作人员老刘打开他们的结婚证,结婚日期是:本月1号,两人再婚还不到半个月。 其实,早在8日时,他们就来办离婚了,当时两人还气冲冲的,离婚协议书都没写。老刘让他们回家把离婚协议书写好,考虑清楚了再来。这次看来是平静了许多。 "我们结婚前认识也只有一周,当时我只是想,老头子对我蛮好的。"大妈说。"当时他打电话说,要跟我结婚,我想想,他对我这么好,就过来了。当时儿女都不晓得,我是偷偷把户口簿拿出来办的。" "他们结婚有点草率,婚前双方都不了解,没经过慎重考虑,结了婚,发现性格不合,经常吵架拌嘴。"站在旁边的大爷儿子说。 半小时后,离婚证办好。大妈还站在那里,表情有些木讷:"我也没想到,这个婚姻这么短啊,唉" 老刘还记得两位老人,本月1号上午,两人进来时都很满脸喜色。"你们都考虑好了吗?"老刘问。"都考虑好了,他对我蛮好的。"当时,大妈脸上挂满笑容。 "以前,这种闪电式婚姻都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情绪容易冲动啊。"老刘感慨地说,"现在看,老年人也有可能凭一时冲动结婚,这可要想想清楚的,不能草率啊。" 于老师今年63岁,由于种种原因年轻时没能解决个人问题,等他开始考虑个人问题的时候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经单位领导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伴,老伴但是刚离婚,带着一个女儿,经过一段交往后,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二十多年,他们一直过得很好,夫妻虽也有拌嘴的时候,但一直感情融洽,老伴的儿子也很孝顺于老师。半年前,于老师的身体终于因超负荷的工作垮了下来,大部件小部件都开始处毛病,一向勤奋的于老师心情很不好,还有了药自杀的念头。老伴很是着急,一边开导他,一边陪她住院治疗。老伴知道于老师喜欢拉二胡,就陪着他在家一起学,一起练,刚开始时拉的很难听,但老伴一直在旁边鼓励他,还把它拉的好听的曲子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时还把邻居们请过来,一起听于老师拉二胡。一次老伴握着于老师的手说:"老于啊,咱给阎王爷送点礼吧,好让咱下辈子还做夫妻!"于老师听了,禁不住热泪纵横。 第27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九 年过七旬的老人闪电结婚又离婚,在让人们震惊的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老年人再婚的诸多思考。半路夫妻相辅到老的感人场面,使人们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同时更加肯定一个观点——老年人再婚不能没有爱情。 传统观点认为老年人再婚不同于青年人择偶,不需要考虑对方的容貌也不需要考虑是否与对方意投情合,老年人寻找伴侣只要能够相依相扶,共度晚年就可以了。大量的生活事实证明,老年人再婚依旧要有爱情做为牢靠的基础,老年人再婚同样需要正确的婚恋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老年人再婚后,由于缺乏爱情这一基础而导致离异,再婚双方造成的伤害和痛苦,远远严重于年轻人的离异。这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老年再婚夫妇一旦发生争执,就很难再和解。因此老年人再婚,虽然不需要向年轻人那样缠绵悱恻,但必须要有爱情这一基础。 要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多年来老年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生活模式,再婚后如果双方在这方面不能协调的话就会影响到二人婚后的生活,特别是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固执,不能接受对方,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愿意做出让步,有时婚姻很可能因为生活中的小事,再次走向决裂。 还要了解对方的人生经历,老年人的经历一般都比较复杂,有很多的老人在以前的生活中,心灵受到过伤害,因此,了解对方的经历就可以避免因使对方再次受伤而致使婚姻的破裂。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对方的感情,老年人的感情一般比较复杂,含蓄,有时还很脆弱,对对方要做到爱屋及乌,即使是不能做到也要尊重对方的感情,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 俗话说得好"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初恋情最真,暮恋意更浓"。相信老年朋友在再婚的时候后希望能够像案例二中的老于和他老伴一样,而不愿像案例一中的七旬老太和老头一样,所以老年人再婚一定不能忽视了爱情这一基础。因为只有爱情才可以把两颗随老但依旧跳动的心绑在一起,携手夕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不能忘记你 刘老师今年56岁,三年前老伴突发心脏病离她而去。刘老师与老伴从小一块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上小学一直到上大学,两个人从没分开过,感情特别好,刘老师上学时不但成绩优异而且品貌出众,老伴虽然成绩没有刘老师优秀,但也是一表人才,品行正派,二人相恋多年,大学毕业后,刘老师在本市一所大学任教,老伴在市交通局工作,经双方家人同意,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平淡却幸福美满的生活,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国外支教,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平时老两口在家,由于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负担有点重,但老两口依然过得很快乐。 老板的突然离世,对于刘老师来说简直就是青天霹雳,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当时都有与老伴同去的念头。但想到还在上学的女儿,不能没有她,她坚强的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儿子也在国外成家。刘老师也从工作岗位升推了下来,一个月还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金。儿子和女儿都主动劝刘老师再找个老伴,可刘老师坚决不同意。 孩子们知道她是不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其实处理不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外,还有她还不放心她的女儿。 老年丧偶以女性为多,而且由于女性天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比男性要中感情,所以在自己的配偶突然离开自己之后往往心理难以承受,有的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那么对于丧偶老年女性朋友就有哪些心理特征,和在再婚问题上存在哪些性心理障碍以及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心里专家在这一方面也做了研究调查。 寡居老年妇女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外向,尽力使自己的再婚需要与社会舆论一致;有的性格内向,压抑和掩饰自己的再婚心理。再婚心理障碍大体有以下几类: 一,是大多数离婚或丧偶的老年妇女,有再婚愿望而缺乏再婚信心。她们认为再婚是"迁就婚姻"、"半路夫妻",很难产生爱情。 二,老年妇女再婚者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想找伴,互相依靠,解除寂寞;有的想远离子女,另立门户;择偶标准很难确定。加之恋爱时间不长,了解不够,往往担心虽在形式上结合,在思想上却不尽一致,感情上也不够融洽。 三,再婚意味着与一个新的对象共同生活,是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痛苦,无法预测。因此寡居老妇们认为,没有必要去做人生尽头的最后一次感情"冒险"。 四,是老年妇女再婚最大的心理障碍是,首先考虑能否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特别是能否得到子女的同情、支持和谅解。她们担心婚后若有矛盾争执,难以处理好与双方子女的关系。 正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心理障碍存在,寡居老年妇女在再婚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让她们跨出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 老年妇女再婚心理障碍的形成,首先是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封建思想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社会舆论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家庭间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再婚能否成功有极大的制约。如有再婚需求的妇女会考虑到:现有的经济收入和子女的补给,能否维持再婚后的生活,婚后住房如何解决等等。 第28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十 第三,受生理条件的制约。老年妇女处于生理衰退期,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感,使其希望有个"伴"。但一些老年妇女自身健康状况不佳,为了不连累他人,防止最终被嫌弃或晚年吃苦,她们往往不再有再婚的奢望。 第四,受子女态度的制约。老年妇女再婚,很多子女认为是对亡父的"不忠",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同时还担心自己失去经济或生活上的资助、感情上的爱抚,在名誉上受到损失。老年妇女也担心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转移。因此,子女的支持或反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年妇女能否再婚。 心理专家指出,丧偶女性可从下列几方面实现其心理适应 其一,培养自慰心理。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伴是令人心碎的悲伤事件,但又无可挽回,因此,不妨这样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死亡,这个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 其二,避免自责心理。老年妇女常有对不起已故老伴的自责心理,应用一些积极、愉快的活动来避免这种心理。 其三,转移注意的重点。为了减少悲伤,不妨把老伴遗物收藏起来,把注意的重点转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不要老是回忆往事。 其四,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丧偶妇女难免有孤独凄凉的感觉,积极的生活方式可减轻这种孤独感。 其五,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应与子女和朋友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以减轻悲痛情绪。在适当情况下,可寻找一个再婚伴侣。 无配偶妇女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子女应理解失偶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主动地关心她们的生活,不要干涉她们的婚姻自由,使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只要失偶老年妇女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再加上子女及亲朋的配合,她们的心理适应不会十分困难,剧烈的生活变化也不至给健康长寿带来太大影响。 谨慎理得家事清,人生哪有几多愁 丧偶之后的章大爷本想再找个老伴儿安度晚年,但他和新老伴儿生活了半年后,却遭遇了人财两空的烦心事。 原来60多岁的章大爷,他丧偶之后,再找个老伴儿的想法遭到儿女们的坚决反对。寂寞的章大爷在一次晨练中遇到了比自己小10岁的李女士,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章大爷觉得李女士性格开朗、勤快,便不顾儿女的反对,让李女士搬来与自己同住并办理了结婚证。刚开始,两人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在两个月之后,李女士开始以各种借口向章大爷借钱,并且不如以前那样体贴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女士利用各种借口,共从章大爷那里借走了1万多元钱。一天,李女士找了个借口和章大爷吵了一架,然后就拿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了章家。章大爷虽多次找到李女士,让其搬来与自己同住,但李女士却一直不肯答应。对这段"黄昏恋"不再抱有希望的章大爷开始向李女士索要借款,但遭到了拒绝。最让章大爷感到无奈的是,当时借钱给李女士时没有向其索要借条,因此,在索要借款时没有依据。 像章大爷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常有耳闻,这主要涉及到再婚后的经济问题,也是老年人再婚又离婚的主要原因所在。 爱情是不能以金钱作为基础的,但是家庭生活是离不开金钱的,而金钱也是诸多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老年人再婚后,能否使自己重组的家庭巩固和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处理好钱的问题。如果老年人再婚后在经济问题上有若明若暗的心理,觉得反正已经生活在一起了,彼此之间也就不用算的太清楚了,这种不正确的心理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再婚老人在经济问题上一定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和妥善的处理方法, 首先,家庭财务要公开。一般来说,再婚老人双方都有经济收入,如果双方能做到不分家,不设自己的"小金库",那么问题也就不大;如果一方瞒着自己的老伴把钱补贴给自己的子女,或是自己设个"小金库"的话,问题和矛盾也就出现了。对于再婚老年人来说,要想避免因经济问题产生纠纷,就要做到财务公开,即使是涉及到双方子女的也是一样。 其次,家庭经济要民主。这就涉及到子女的赡养费问题,如果再婚后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不交生活费要有个明确的态度,要交双方子女都要交,不能厚此薄彼;如果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交多少赡养费也要明确;如果双方那个子女需要父母的补贴,可以公开申明,取得双方的一致同意才可以。所以在经济问题上,再婚夫妇要及时商量,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给自己的再婚生活带来不愉快,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要制定合理的家庭经济计划。收入和支出的安排一定要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来计划,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使自己的晚年生活不适至于一团糟。 四,要灵活掌握家庭的开支。家庭的开支是已经计划好了的,但是生活中难免会有以外的事情发生,夫妻双方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所以说如果是计划之外的开支,一定要提前说明,商量好了再做决定,否则可能会因此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 五,要合理利用原去品。老年人再婚前都各自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家具物品,再婚后能利用的最好还是要好好利用,这样就会节省很多的开支。当然,如果双方的经济收入都不错的话,可以添置自己喜欢的家具,因为毕竟是人生的又一个新的开始。 第29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11 心理专家温馨提示:再婚老人在处理家务事时一定要民主,一视同仁,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的和问题的产生,给感情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谨慎理得家务事,人生哪有许多愁。善于理财,善于处理家务事的老人才会有更加幸福的晚年。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彭玉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老伴去世几年后经人介绍,在年近花甲之时认识了著名的脑外科专家陈久荣。幽默开朗的彭玉第一次到陈久荣家时,看到对方160多平方米的住房吓了一跳,诙谐地对陈久荣的儿女们说:"这房子都是你们的,不属于我,我就要你爸爸一个人。"一句话,把她与陈久荣子女们的关系拉近了。 与陈老结婚前,有老姐妹劝彭玉:"你就这么有把握,要不先同居一段时间再说?合不来就撤。"彭玉爽朗一笑:"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婚后,彭玉与陈久荣相敬如宾,互相体谅。彭玉知道陈久荣与前妻共同生活了50多年,感情很深,陈久荣怀念前妻,她从不嫉妒,有时甚至提醒陈久荣祭奠对方。 彭玉在外地拍戏,规定陈久荣必须去看她一次。彭玉在拍老爸老妈兄弟姐妹时,正逢情人节,陈老送给她99朵火红的玫瑰,引起剧组一大帮年轻人的惊叹和羡慕。在彭玉本命年时,陈老特地买了红袜子、红腰带给老伴儿,希望她平平安安。 平时在家里,有时陈老写作时间长了,彭玉就会拖着他出门散步。花前月下,两个老人手拉着手,走一路,笑声也洒了一路。 彭玉与陈久荣的子女关系很好。陈久荣的孩子们出去玩,她要求孩子们把她也带上,她性格平和、心理年龄只有40岁,说话风趣幽默,与孩子能打成一片,很有共同语言。孩子们结婚、生孩子、搬家,她总是忙前忙后地张罗,还正而八经地送上红包和鲜花。陈久荣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浪漫的后妈,和彭玉之间没有一点儿隔阂和距离。 少一份私心,多一份真诚;尊重对方,爱对方的孩子;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这是彭玉晚年再婚幸福的秘诀。 1993年深秋,在赵丹离世13年之后,黄宗英与散文家冯亦代结婚,冯亦代曾是黄宗英和赵丹的至交。黄宗英和冯亦代在一次很偶然的聚餐会上相识,当时冯亦代的夫人已过世许久。"我就给哥哥写了一封信,我说我想跟冯亦代结婚,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就把这封信转给二哥;如果你们不同意,算我没说。"在小妹再婚的问题上,大哥很赞成,有的朋友虽然不反对黄宗英再婚,但对于她为什么要找一个比自己大一轮的人很不理解,而黄宗英认为:正是因为他老了,没人照顾,我比他年轻,所以才能照料他。几十年来,黄宗英是这样想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两位老人曾沉醉在色彩的光环中,久久地执手相看。冯亦代说:"我还想修改我的遗嘱,加上: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那时候老头就对老太太说过:"我们的日子不多了,我们要比任何时候过得更甜蜜。让我们的生活笼罩在快乐的色彩里。但最好是让我先离开你。"黄宗英与冯亦代的这段黄昏恋情,如同年轻人的一样曼妙美好。冯亦代给黄宗英写了许多情书,她在闲暇的时候就将它们输入电脑,她说:"我们都是阎王殿里报了名的人,来日无多,唯有用最大的力量来浇灌这朵奇花。" 彭玉和黄宗英晚年再婚的幸福生活肯定会使很多老年人羡慕不已,其实老年人再婚后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并非难事。那么再婚老人怎样才能做到呢? "  第一,尊重对方的感情。一般说来,再婚前若是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的破损,那么原来夫妻间的感情已经破裂,也就不存在对先前爱人的思念。但是,再婚前若是丧偶而造成家庭的破损,而原来夫妻间的感情又较深厚,那么丧偶后的感情波动就会延续一段时间。这种感情虽然随着家庭的重建能够减弱,但要完全排除既不现实,又不合情理。于是,于是,怎样对待这种感情,是截然排斥,还是听任流露,抑或是互相体谅与照顾?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互相体谅与照顾。谁都承认,爱情应该是专一的;但专一的爱情并不排斥已经逝去的爱情在心理上可能留下的余波,更不要求已经逝去的爱情丧失其原来的价值。有些丈夫或妻子看到爱人有触景生情二思念已去爱人的情况,就认为在爱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地位还不及她(他)的先夫和先妻,由此对爱人心存不悦。这种做法并不妥当,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诚然,对另一方来说,对原先爱人的感情也要注意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因为毕竟你已组成了新的家庭,否则,也容易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 其次,要信任自己的新配偶。不用讳言,目前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离过婚的人都不是好人。这种说法明显缺乏分析,也不符合实际。其实,生活中离婚的情况千差万别。况且还有相当一些离婚并不涉及道德问题,只是夫妻双方难以契合彼此的个性以致感情破裂。因此,认为离婚都是不光彩的事情,显然是不正确的。生活中不乏矛盾,夫妻生活亦不例外。有时候可能责任在你爱人,有时候则由于你的过错,更多的时候恐怕双方都有欠缺。但是,在发生龃龉和纠纷时,你的心理敏感点往往会驱使你怀疑你爱人的人品:如果他(她)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为什么同他(她)原来的爱人合不来,而要闹离婚呢?这种猜疑和戒备心理的存在,对于你们夫妻间的真诚相处是有害无益的。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在于你要消除对离婚者的偏见。但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第30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12 第三要了解对方的情感经历,避免给对方再次造成伤害。为了使双方迅速建立融洽的感情,呵护这朵迟来的爱情之花,首先要尽快摆脱前妻或前夫的影子。这显然不是易事,但必须努力去做,如在征得对方的同意和理解之后,将旧人的物品搬走,以免引起睹物思人的尴尬;尽量不在对方面前提与旧人相处的情景,或尽可能不去进行二者的比较;多了解一些对方旧人的情况,努力比对方旧人在各方面做得更好一点。其次要注意不去触动各自心理上的敏感点,例如双方条件的优劣问题、对方带来子女的问题、彼此间的信任问题,特别是那些因受过严重刺激而竭力回避或厌恶的事情,即对方的心里疮疤、感情上不幸的烙印,并且时时注意培养新的感情。经过上述努力,再婚夫妇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起来,就能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幸福家庭。 第四,要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尽量做到与对方协调一致,比如,有的老人多年来养成了吸烟的习惯,而新配偶不能闻烟味,一闻到烟味就头疼恶心,这是就要减少或是不吸烟,因为吸烟不仅对自己的身体不益,还会危及他人的健康。还有善于发现对方的喜好, 在了解了对方的生活习惯和经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方的喜好,比如有的老年人喜欢小动物,喜欢养花等,那么您也要学着去关爱小动物,关爱小花小草,要知道投其所好对拉近彼此的感情是最有效的招数。 生活证明,只要夫妻双方切实按照"长相知,不相疑"的原则来协调彼此的关系,那么,不论是初婚,还是再婚,都能拥有"和谐如琴瑟"的融洽感情。 走出误区黄昏恋更幸福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老了,需要有个伴,儿女再孝顺,也无法取代老伴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老年人的再婚之路往往并不好走。除了容易遇到子女阻挠外,老年人自身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也是导致再婚失败的重要原因。心理专家指出老年人再婚普遍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一:动机不纯,找老伴当成找保姆找"饭票",与年轻人的婚姻普遍看重情感因素不同,老年人再婚容易带有更多利益上的考虑。有的老人身体不好,找个老伴是为了料理自己的生活。一旦对方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产生不满情绪,因而影响了两人的关系。其实,情感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纽带,也是婚姻能否幸福的根本。 误区二:缺乏了解,自认都是过来人草率成婚不少老年人认为,双方都是过来人,所以再婚无须讲究,彼此看着顺眼就行了,因而往往缺乏彼此间的深入了解,有的甚至相识一两个月就草率结婚。而婚后才发现两人性格、生活习惯等相差太远,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相互间不易磨合,难以互相谅解,家庭生活也难以融洽。 误区三:以旧套新,事事将新老伴与旧老伴对比丧偶老人再婚时,容易凡事将新老伴与过去的爱人相提并论,特别是拿新老伴的短处去比过去爱人的长处,甚至当面指责、数落,使不很稳定的夫妻感情受到伤害。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然有缘走到一起,就应该相互磨合,全心投入新的生活,不要老是生活在过去的影子里。 误区四:子女矛盾,接纳新老伴但没有接纳其子女老人再婚,最棘手的就是如何面对对方家庭成员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妥当适度,会相安无事;否则家庭飓风即将来临。身为人家的"后爹、后妈",应该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才能得到对方家庭成员的认可与尊重,新的家庭才会平安和睦。 专家出招:一再婚老年人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有人认为老年再婚无非是找一个"伴"在一起生活罢了,而无须去讲什么爱情。实际上,爱情伴随人的整个人生,爱情的有无不能按年龄来划分。无论是青年、中年、老年,婚后只有进行心理调适,才能获得爱情的幸福。失偶老人再婚后,一般须进行下列心理调适,并发展爱情: 首先,矫正再婚心理动机。老年人再婚,一般主要出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不同,他们的心理较复杂,因而产生再婚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为了摆脱生活的不便,有的出于经济拮据与生活的压力等,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了子女就业等。由这些不纯动机所形成的再婚夫妇,没有稳定的婚姻基础,因此,必须及时进行矫正。婚姻的幸福,需要有爱情做保证,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而产生的再婚动机,才能使再婚得到幸福。 其次,正确对待心理重演。所谓"心理重演",是指老年再婚后的生活境遇与前次婚姻过程恰好吻合,而引起一种心理反应。一般说来,老人再婚,双方大都有前次婚姻经验。再婚后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心理重演。如果双方有些温存、亲昵的表示,可能引起对前配偶的更加思念,破坏了双方当时的亲密气氛;如果与对方发生矛盾冲突,情况又与前婚相似,心灵上会遭到恶性刺激,从而影响再婚夫妇和睦相处。正确对待心理重演的方法是,当遇到温存、亲昵的心理重演时,应更加信任和热爱现时的配偶,为获得第二次爱情而幸福,并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对方。切莫对前偶过分怀念,或在言行上有所流露,免得引起对方的嫉妒。 第31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13 第三,共同克服回归心理。老年人总是喜欢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之中。在心理学上,称此为回归心理。老年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家庭加以比较。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双方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矛盾时,就会去追忆过去的爱情的甜美,产生再婚后悔和怨恨情绪,这就在感情上拉开了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影响夫妇和睦相处。要克服这种心理,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永远地过去了,面对新的家庭,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创造美满幸福的新家庭。 第四,适应对方心理特征。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进入更年期后,老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老人再婚后,尽快了解体察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不同个性、性格和习惯,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身体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体谅、理解和容忍对方。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避免感情上的冲突。 第五,同等对待前婚子女。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老年再婚夫妇,由于有昔日婚姻的经验比较和制约,双方心理较复杂。再婚后,只要双方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互敬互谅,互相信任,是可以创建幸福美满的新家庭。 专家出招二:丧偶老人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夫妻双方到了老年,难免有一方先去。留下的一方往往痛苦不堪,忧思终日,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据统计,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人数的7倍。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最痛苦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缩短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呢? (1)正确认识丧偶之事。老年人在丧失配偶后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和孤独,往往陷入对其深刻的怀念中。回首往事,总感到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老伴,因此心情抑郁,食欲不振。时间长了,导致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常常会诱发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对此,老年人要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双方有一方先故而去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存有自责心理,要节哀顺变,冷静地面对眼前的现实。只有自己好好地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才能对得起九泉之下的老伴,才能让自己的儿女放心,才能让亲朋好友放心。 (2)恰当地调节情绪。首先应转移注意力,把原先居住的环境改变一下,或者换一下环境生活一段时间。这时应尽量避免独居,尽可能与儿女居住在一起。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去老年大学上学,参加秧歌队,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些事等。这些活动可以丰富生活,使老年人从"无用"中获得"有用"感,从而使生命得到升华。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再婚。 (3)面对丧偶的打击,要更加坚强。每个人到了老年,可以说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挫折,对挫折也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只要自己能冷静地面对此事,再想想以前自己是如何战胜挫折的,又该给儿女做什么样的榜样,那么很快就会振作起来,坚强地生活去。 第三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60岁的陈伯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解决个人问题,一直到认识了郑大妈,才想到自己也应该找个老伴了,由于陈伯伯的房子拆迁,有没有身亲人可以投靠,就搬到了郑大妈家住,郑大妈有一个18岁的女儿,这样陈伯伯每个月给郑大妈交一定的生活费,郑大妈照顾陈伯伯的生活起居,这样一晃就是十年,但一直没有到办事处办理结婚手续,也属于非婚同居者的范例。 党大妈今年60岁,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一直独居。最近在区老年活动中心认识了丁大爷,丁大爷今年71岁,亦是丧偶多年,而且党大妈听说丁大爷在区里很有人缘,性格也很好,为人正直。与丁大爷来往了一段时间后,党大妈就把想找老伴的想法告诉了儿子,谁知儿子坚决反对不说,还说恐怕丁大爷是为了父亲留下的遗产来的。遭到孩子们的反对后,党大妈没有办法,于是就选择了不登记结婚的就同居的方式和丁大爷生活在一块。 玫瑰悄开为哪出 李大妈已经七十有三,子女的工作都很风光,家庭生活都很富足,衣食无忧,小康生活。两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后,她结识了同样也是丧偶的何大爷。"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位老人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但是,生活快一年了,他们却始终没有一个合法的婚姻。 非婚同居为哪般,老人一语道破天机,因为家里有一笔财产,子女们都生怕母亲和张大爷有了合法夫妻关系后,合理合法地参与财产分割。父母再婚与赡养责任和财产分割总是如影随形,像一个幽灵在老人们的身边徘徊、骚扰。让再婚老人们进退两难,有苦难言。 "年轻人都崇尚恋爱自由,可是为什么他们对老年人的再婚选择却那么不理解?"家住苏州的吕阿姨不解地说。,作为独身老年人,都想堂堂正正地重新组织家庭,但诸多障碍让他们对再婚望而却步。夫妻双双白头偕老,仅仅是良好祝愿而已。 丧偶、离异等各种原因形成的老年单身,带来了人之常情的"黄昏恋"。但是,也出现了本流行于时尚青年的"未婚同居"。"黄昏恋"未婚同居,是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的社会现象。单身老人再婚,本来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黄昏恋"未婚同居,实质是消极性的维权方式。老年人为何要做出这种选择呢?具社会心理学家分析,原因大致有两种: 第32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14 一种是子女因为财产阻婚而引起的。如今有的子女一见老人再婚,往往不是先考虑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而是只想到老人的财产上,生怕肥水流入外人田,因此对老人再婚强加阻挠,老人合法再婚的路子走不通,只好搞既成事实的未婚同居;另一种是迫于世俗观念压力而引起的。比如,担心自己年龄一大把了,特别是高龄老人,儿孙满堂,家庭和睦,因情投意产生了"黄昏恋",公开婚姻登记吧,怕人笑话"老不正经",因此悄悄地未婚同居。 当然老年人选择同居也有老年人自己的理由,首先,它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很多矛盾,比如不易牵扯到财产的分配问题,不用顾及子女对再婚的态度,相对来说双方都有很大的自由,平衡了现实中存在的障碍。其次,同居具有婚姻所没有的优势。比如说夫妻双方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双方的责任感完全是受个人的情感和良知的驱动,合则久不和则分,省去了结婚离婚等很多的麻烦和纠葛。还有就是可以共享彼此所拥有的资源,还可以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 因此,老年人是选择再婚还是同居,有老年人自己决定,但老年人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一定要慎重。 羞答答的玫瑰不要静悄悄地开 既然老年再婚是婚姻法赋予的合法权益,就不必消极地屈服而未婚同居,而应理直气壮地依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或通过对子女教育疏导依法维权的方式。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使子女明白这样的道理:"少年夫妻老来伴",老有所乐,老年人"黄昏恋"也是图个知己相互依托,再孝顺的子女也各有事业,总不能整天守着老人。随着中国的老龄化,单身老人的空窠孤独已经是一个现实问题。总体上虽然是老少共融、代际和谐。但是,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一起,生活习惯、社交圈、饮食要求等也有所不同,传统的几世同堂,总会闹出一些不愉快的事来。要打消子女们"只顾金钱,不顾亲情"的杂念。子女与老人关系融洽了,遗产是少不了的。作为子女为了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还是开明一点好。财富靠自己去挣,别盯着那点财产不放。或采取自我心理调节依法维权的方式。 老人在再婚上的种种顾虑也大有不必。婚姻法对老人再婚又没有年龄上限,单身"黄婚恋"合情、合理、合法,有的高龄老人还到网上征婚呢。如今,新的婚姻登记手续也简化了,如果爱面子就悄悄登记,有个合法手续,把办婚宴的钱出于旅游风光一把。 再说合情不合法的未婚同居,日后万一有个变化,反会引来很多说不明、理不清的纠纷。未婚同居也不受法律认可,依据国家婚姻法,规范婚姻登记,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的实施,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或采用法律渠道依法维权方式。对少数"只顾金钱,不顾亲情"无理阻挠老年再婚的子女,只好打上法庭,告他个违法干涉婚姻自由的恶名。如果闹僵了,可以依法剥夺子女对遗产的继承权。全国人大已把维权"黄昏恋"列入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老年人"黄婚恋",老年再婚,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黄昏恋"不要"羞答答的玫瑰悄悄地开"。 玫瑰花开娇艳艳 任何事情都有规可循,讲究章法,老年人搞对象也不例外。按照下面的步骤操作,您晚年幸福的感情生活就不会是镜中花水中月,同居或再婚也可以成为一道美丽风景,让您玫瑰花开娇艳艳。 1。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以及不良嗜好,像年轻时拍拖那样,"打牢基础再建房子"; 2。动机单纯一些,思想单纯一些,就是找个合适的老伴过日子,不把对方当提款机,当饭票; 3。搞掂自己的子女,做好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接受对方,让子女有充分心理准备:自己马上要有个新爹(妈); 4。搞好群众工作,了解清楚对方的子女和主要社会关系,力争尽快得到对方子女的认同,得到对方亲朋好友的认同; 5。同居前"亲兄弟明算账",把双方的金银细软(包括私房钱)、房产进行法律公证,与双方子女进行协商,或者事先立好遗嘱; 6。心胸放开阔些,善待对方及对方的子女。允许对方以适当的方式怀念以前的配偶; 7。如想与对方长相厮守,尽快去民政局把结婚证领了。 心理专家温馨提示:玫瑰不要轻易开 我们应该看到,银发同居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慰藉单身老人孤独的心灵,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温暖。但银发同居也问题多多:因为不受法律保护,直接导致男女双方的生活不稳定性,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当双方出现矛盾,无法继续同居下去时,容易引发财产、房子和子女态度等诸多问题;大多数单身老人同居害怕被外人知道,与社会有不同程度的疏远,一旦关系破裂,老人会遭受更大的心理伤害;银发同居还可能给一些道德不过关的老人以可乘之机,极少数老人打着同居的幌子骗取感情和钱财;还有,愈演愈烈的老年人同居对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单身老人的情感也需要得到宣泄和疏导,也需要精神慰藉。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来看待银发同居,不鄙视,也不赞同。我们更应该看到,由于老人自身的原因,许多单身老人同居都是以美好开始,而以混乱和纠纷收场。首先,老人同居时彼此带着防范的心理,这就失去了婚姻双方应有的坦荡和真诚;其次,老人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的习惯和性格已经定型,没有可塑性,这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摩擦和碰撞;还有,很多老人同居时没有得到双方子女的理解,有的子女即使采取默认的态度,其内心深处对父母的同居对象也是排斥的,因此,一旦两位老人有了矛盾,很容易就将战火烧到了双方子女身上,从而导致同居关系彻底破裂,昔日恩爱的双方反目成仇。 第33节第三章老年人羞于启齿的困 第三章老年人羞于启齿的困惑—— 谈老年人的性心理 在封建社会,性常被渲染成淫秽的行径,近乎道德沦丧,因而筑起种种藩篱,以防止人们对性问题产生兴趣。为维护家庭父长制,作为教育手段使用的是烈女传或道学、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锇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节操观念,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这些观念经社会伦理、宗教及封建家长制等多条途径的反复强化,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使得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形成了对性的极端压抑态度,强迫人们接受了"好女不从二夫"等不平等的性道德观念。在我们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时期的封建社会,这种对性的错误观念相对来说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在老年人的性问题上更是如此。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适当和谐的性生活确可延长寿命。性生活和谐的老年人多头发光润,皮肤弹性好,皱纹少,视觉、听觉也很好,心情愉快,寿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寿命。所以说老年不能无性事。 第一节走出老年人性心理的困惑—— 了解老年人的性心理 吴先生今年63岁,身体健壮,经历充沛,对性生活的欲望依旧很强烈。但它的老伴杨老太却不愿意与他合作。因为她已经绝经多年,每次性事之后yin道都会疼两三天,因此对吴先生频繁的要求是望而却步,但吴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反而想方设法的调动老伴的"性"趣,一是他们之间的性事达到和谐。 起初,杨老太还能忍受,但渐渐地就受不了老头子多方变换的招数了,于是便开始骂吴先生"老不正经",并不再和吴先生同床。吴先生对老伴的行为能够理解,只是心理会有点淡淡的忧伤。 吴先生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建议下,买了一瓶yin道润滑剂。一次亲热时,杨老太发现老头子没有向往常那样急于求成,而是很温柔地抚摸她,然后便拿出一瓶东西在她面前晃了晃,她只觉得一股液体流入了自己的yin道,有中凉凉的感觉。她警觉的拿起放在床头小瓶子,看见"yin道润滑剂",勃然大怒,"我坚决不同意你用这变态的东西!"随将瓶子摔碎在地。 老年人的性心理 衰老总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年人也需要伴侣,需要爱情,直至生命结束的到来。年青人不应该把性享受作为自己的权利,应该充分理解老年人的性要求,积极赞同丧偶的老年人的再婚,过好晚年生活。 老年人更需要陪伴和安慰。人类是有丰富的思维活动的,人老了,儿女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而老人随着儿女长大后的离开,就会加倍的感到孤独,尤其是如果出现老夫妻某一方先离开人世。这种孤独的生活比经济上的不富裕要影响大得多。 老人的性苦恼还包括老年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如老年男性性活动中不能射精,女方会误以为这是由于自己缺乏性激情和性兴趣,缺乏性吸引力及反应性减弱。而女方出现yin道润滑作用减弱时,男方推论是否由于自己失去了性吸引力。也有男方要求女方维持年青时期的性激情,这也是不现实的。 把xing交和性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只有xing交才证明自己的性能力的正常,是老年人共有的性心理活动,一旦自己勃起需要时间延长,xing交不能射精,担心这是自己性功能即将丧失的衰老表现,而显得悲观失望,这是大可不必的想法。 老年期体质出现阶段性的衰退,性活动如同体力活动一样不像也不需要像年青人那样出现爆发力,老年人通过性活动保留自已的个性、自我欣赏以及避免孤独,但这种性活动并不总是典型地导致xing交。夫妻间的拥抱、被拥抱、吻对方或被吻、互相牵手,诉说喜欢对方的话语,这一切都是感情交流,从这些活动中感到自己被需要,也需要别人。 老年人的性心理的特征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进入更年期以后就会逐渐进入老年期,老年的界限从年龄上如何分,在各个国家和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将60岁或65岁以上称为老年期。不过许多学者将年龄分为四种类型。1自然年龄:生命实际度过的年龄。2生理年龄:人体总的健康和各器官机能状况。3心理年龄:人的心理老化程度。4社会龄:能参加社会工作的年限。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近70岁,有的城市已经超过了70岁。要想延年益寿,最主要的是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康,也即延长生理和心理年龄。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包括性心理,其性心理由于受到传统的意识和社会因素的影而大受压抑,其特点如下: (1)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性功能已经减退化了,性生活也应该停止了。 (2)认为子女都有了后代,自己早已没有了生育能力,再有性生活是很可耻和丢人的事。 (3)性生活消耗体力和精力,房事有损健康,老年人应当惜精保命。 老年人由于在心理上压制性欲,结果造成了性功能的减退,反而不利于身心康。所以老年人应消除心理误区,树立信心,不要把性生活看成是可耻的事情;在性生时做到力所能及,互相探索,寻找最佳的性生活方式,以达到性事添寿的目的。 老年人性心理存在的偏见 在封建社会,性常被渲染成淫秽的行径,近乎道德沦丧,因而筑起种种藩篱,以防止人们对性问题产生兴趣。为维护家庭父长制,作为教育手段使用的是烈女传或道学、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锇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节操观念。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这些观念经社会伦理、宗教及封建家长制等多条途径的反复强化,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使得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形成了对性的极端压抑态度,强迫人们接受了"好女不从二夫"等不平等的性道德观念。在我们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时期的封建社会,这种对性的错误观念相对来说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在老年人的性问题上更是如此。 第34节第三章老年人羞于启齿的困 目前,对于老年人性问题的偏见有下述几种: (1)有许多老年人总认为,自己老了,这方面不行了。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人对性活动的兴趣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直到最后消失;人进入中年后就应该对性生活逐渐感到厌倦,而老年人就应该没有性欲。还有,很多人都把老年男女之间的性活动看成是粗鄙的、"不正经"的活动。也有不少人认为性是淫秽的、下流的,把性器官称作"耻部"、阴部,认为是不干净的。 (2)认为性即是生殖的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除了为达到怀孕目的以外,不可以有性生活,进而不能怀孕的人——不孕症患者、闭经后的妇女、老年人等的性生活均遭到否定。 (3)歪曲了老年人的形象,认为老年人仍有性欲或性生活对老年人有害。老年问题专家(包括医生、心理学家、养老院工作人员等)当中也有不少人对老年人的性问题是无知的,持反科学的态度。在有关的学术文献中,关于性问题也只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并且也只限于对变态性欲的解释。而一般认为思想比较开放、激进的年轻人,在这方面同样也带有偏见,子女不相信父母会"干这个"。这种错误观念的普遍性,从美国的一项调查中可见一斑:这项研究调查了640名大学生对他们父母的性活动所抱的看法,结果发现大约14的人认为他们的父母已停止性生活,其实他们父母的年龄还在40岁至50岁之间;有一半人认为他们父母过性生活只是每月1次,甚至更少,这种估计实际上是太低了。美国大学生况且如此,在我国,封建思想的影响要比他们严重得多,许多成年子女如果发现父母还有性生活,会认为这是"丑事";老父再娶,或是老母再嫁,他们简直要暴跳如雷了。 现代性医学证明,无论在生理上的性能力,还是心理上的性要求,进入老年后都没有丧失,而老年人性活动事实上也还在进行。所以,不管是老年人自己,还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者和青年人,都应当抛弃上述在我们周围仍是极为常见的对老年人性问题的错误观点。 老年人性心理变化 步入老年后,由于生理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性能力也随之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对性生活产生了迷惑和犹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担心自己生理上的衰老,都想知道自己随年龄增长会发生什么变化,有没有希望保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的性生活。老年人的性生活是不是还能像年轻时那样得到满足。男性对自己性能力的担心和忧虑比较明显,他们常常把自己和年青时相比,有一点变化就感到惊慌:是不是有病了!阴萎了?年纪越来越大时,yin茎是否还能勃起?老伴会不会不满意?女性这方面相对男性的心理压力要少一些。但也会对性活动产生一些忧虑,如由于yin道干燥,xing交疼痛等。产生这些心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1)传统观念、封建意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和封建意识认为"无欲则长寿","老年人不应有性生活",社会舆论把老年人的性活动也看成是,"不正经的","粗俗的",甚至是下流合无耻的。这些观念都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性压抑。 (2)其他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性生活的心理压抑还受到许多不良心理的影响。如衰败心理,羞耻心理,恐惧心理,禁欲心理等。由于全身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衰老,加速了老年人心理上的衰老,对性心理产生压抑,误认为性功能已经减退或是丧失,使性生活兴趣降低,这种心理在女性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拒绝过性生活。由于世俗偏见和性禁锢的束缚,认为老年人过性生活是可耻行为,往往还要在子女面前显示自己的"圣洁",进一步导致性欲减退。另外由于疾病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对性产生恐惧,怕加重病情而回避性生活。还由于过分相信"纵欲伤身"之说,而抑制自己的性欲望和要求。 (3)缺乏性知识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了解自己的性生理以及如何协调性生活。 (4)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影响。有些老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不能默契配合,或者丧偶后无性伴侣造成老年人的性压抑。 (5)社会角色变换的影响。许多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对性生活的兴趣自发性减退。 造成老年人的性心理变化的原因是多元和复杂的,老年人在了解了自己的性心理的异常之后应该积极的做出调试,以消除心理的压抑,顺应规律,和谐性事,延年益寿。 独居老人的性心理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亿人左右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因丧偶、未婚、离婚而独身的约有3500多万人(其中男性为1100万,女性为2400万,老年独身男女之比为1:2),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5。7%。 在独身老年人中,其心理活动变化最大的是老年丧偶者。尤其是老年妇女丧偶的机会较多,这主要是与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有关。故以下重点分析老年丧偶的一般心理过程及独身老人的性心理特征。 (一)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 一般来说,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比较剧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一,新近的死者是丧偶老年人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而唯一的指向。很多的老人在自己的配偶离世之后后会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更有甚者还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自杀的行为,要与配偶一起共赴黄泉。 第35节第三章老年人羞于启齿的困 阶段二,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存留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认为是死者抛弃了自己,如果家人或是亲朋好友相劝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阶段三,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理解、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似乎安全感也随之消失,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宣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不是愿意听,不耐其烦地向所有的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以使自己脆弱的心得到安慰。 阶段四,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曾经的美好只能成为回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都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阶段无,他们开始努力从绝望的深渊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是他们注意力和情感转移的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心理学家把上述五个阶段分别概括为震惊阶段,情绪波动阶段,孤独感产生阶段,宽慰自我阶段、重建新模式阶段。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 (二)独身老年人的性心理 旧传统观来说,人到了老年性功能减退,似乎不应再有性的要求了,特别是独身丧偶的老年人,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性心理状态,从而使许多老人丧偶后,性兴趣,性活动受到严重的压抑。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阶段都存在性的问题,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性功有所下降,但并不是消失和没有了性的需求。老年人丧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恢复,这种本能的,又高于本能的情感(性爱和情爱)也会随之恢复。他们渴望性活动,有性兴趣,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事,合规律的,无需大惊小怪,更不用有什么偏见或是歧视心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独身老人的性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性回忆增多 独身老年人与同龄老年夫妻相比,性回忆增多。他们与配偶在几十年生活中建立的性爱和情爱关系已深深占据他们的心理。他们常常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时光,在回忆中得到性的满足。 2。性兴趣转移 由于独身,性生活缺乏,性兴趣已不再仅仅是与异性亲身的体验,而是通过电视、电影等性爱的镜头,满足精神上的性体验。性兴趣似乎更广泛了。 3。性情感复杂 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家庭、子女和社会对独身老年人性要求不予理解,故他们常常感到烦恼和压抑。既想得到新的生活伴侣,又怕因此破坏家庭的和睦。因而,性情复杂,在生活中也常表现为无缘无故发脾气等。 4。性自慰行为增加 独身老年人尤其是独身老年妇女,常通过手淫得到性的满足。据调查结果表明,独身老年妇女性自慰行为通常比普通老年妇女增加。 独身老人性心理特征表现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老年人表现明显,有的不明显,它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1)传统观念(2)社会环境(3)个人文化背景(4)家庭和睦程度(5)配偶在时的性生活和谐程度(6)个人身体状况等等。 老年不能无性事 刘阿姨今年63岁了,精神矍铄,红光满面,浑身充满了活力。老姐妹们都说她一点都不像六十多岁的人,说自己四十多岁也不会有人怀疑,"说说看,你是如何永葆青春的,有什么秘诀没有?"老姐妹们经常给她开玩笑地说。等到刘阿姨真的把秘诀说出来后,老姐妹们都有点不能接受地目瞪口呆了,有的姐妹还不好意思地问:"真的啊?这么大岁数了还经常亲热,你那个快七十的老伴还有这热情?"老姐妹们不诡秘地会心一笑。 据日本东京大学医学博士研究报告:性激素的旺盛是延缓衰老的物质基础。人过中年,夫妻适当的性生活,有助于防止脑老化,避免生殖器官废用性萎缩。因为性生活能刺激卵巢排出较多的雌激素,使妇女皮肤更柔嫩润滑,精神焕发开朗,有助于减轻yin道的干涩不适,减少罹患老年性yin道炎。性爱还能促使机体内β-内啡肽的分泌量增多,巨噬细胞和抗干扰素的活力增强,能防止和减少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的发生。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越老越感觉需要爱。从生理角度讲,性爱可以扩张动脉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活动筋骨,使肌肉和关节富有弹性。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长期性压抑,可使身体免疫功能降低,造成某些病态,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症状。有临床医生发现,一位老年人两年前因老伴去世而患心因性神经官能症,精神萎靡,不想再活下去。经医生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两年后见他已容光焕发、百症皆除,原因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老伴。性爱使他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起到了药物起不到的心理治疗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公认,单身比婚配者、丧偶比白头偕老者、离婚比不离婚者死亡率高,而男性比女性尤为明显。调查表明:一些恩爱老年夫妻,性生活保持到70~80岁,个别男性到90岁以上,尚有精子生存。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性生活和谐的夫妇,直到临终前都保持着良好的性欲望。 第36节第三章老年人羞于启齿的困 科学家奉劝老年人:丧妻再娶,丧夫再嫁;永远不要停止性生活;上年纪的夫妻,应经常互相交谈、抚爱、拥抱和接吻。一句话,上了年纪的人,也要过正常的性生活。 老年人别压抑性欲 进入老年期,老年人的性功能有了明显退化,但相当多的老年人性欲和性兴趣依然很强烈。但由于对性的错误认识,一些老年人刻意压抑自己的性需求。但您或许不知道,刻意压抑性欲会有下列危害: 第一,性要求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致性条件反射消退,进而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症。 第二,由于性欲受到压抑,精液不能排泄,会在某些组织中造成淤积、充血,导致前列腺、精囊等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腰酸背痛、会阴不适、阴囊及附睾胀痛、尿道刺激等症状。 第三,要求得不到满足的男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悲观、失望和抑郁情绪,如脾气暴躁,对周围的环境不满意,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责骂老伴等。有些性格外向、擅长交际的男子,就可能借机另寻新欢,并且过分的性压抑会导致一些人在某种情况下失去理智而犯罪。 近年,国内外老年性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老年人规律的性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以延年益寿"的理论,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但由于老年人在性能力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如果过于夸大性生活对老年身心健康的作用,使得性生活过于频繁,失于节制,也会造成负效应。总之,老年人的性生活"太过与不及",皆对身心健康无益,一切应以"自我感觉良好"为准则。 第二节做个"性"福老人 九姑姑今年59岁了,精神特好,红光满面,老姐妹们都说她不像快六十岁的人,倒想三十几岁的,"说说看,你是如何保持青春的,有什么秘诀没有?"老姐妹们经常给她开玩笑地说。等到九姑姑真的把秘诀说出来后,老姐妹们都有点不能接受儿目瞪口呆了,有的姐妹还不好意思地问:"真的啊?这么大岁数了还经常亲热,你那个快七十的老伴还有这热情?"老姐妹们不禁会心地一笑。 缕缕春心如柳絮,依依梦里道情语 老年夫妇行房事,要有一定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双方搜满足,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老年人的机体的衰老,老年人的性欲与在逐渐地减弱,这是规律。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在性生活的要求上存在这差异,这种差异是由老年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对性的欲望的强烈与否决定的。因此,老年夫妇行房事,要有一定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双方都满足,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专家在研究老年人的性心理时,对老年人如才能拥有和谐的性生活提出一下建议: 首先,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不能强求。因为xing交的双方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任何xing交的具体动作也因人而异,一次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其次,不可急于求成。一般来说,男性yin茎的勃起要比女性的反应快,而老年男性变慢的勃起速度,更适合女性较慢的反应,也就更容易达到xing交的和谐,因此,不必急于求成。 三,不可有意停止。中途停止会对彼此双方都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得双放都感到失望和烦恼,甚至是痛苦。 四,要专心致志。老年夫妇在行房事时,一定把感觉的集中到心理和情感上,而不是具体的动作,这样才能取得性事的和谐。 心理学家调查显示:许多的老年女性在行房事事都会感到很压抑,这样就会对性事的和谐产生不利的影响。老年女性之所以会有对性的压抑感,与她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事受旧思想的影响,认为人老了还要做这种事,事很不正经的行为;还有就是在过去的性生活从没有理想过,在心理留下了阴影,造成对性的冷淡和压抑,老年后这种心理就会更突出。而实际上,女性的性欲不仅在年轻的时候与男性一样,而且在绝经以后还会出现一个性欲增长期,老年妇女要正确的看待这个性欲增长期,这不是什么不正经的是,也不是什么害事,恰恰有利于夫妻性事的和谐,所以老年女性应该正视自己性要求,不要压抑自己,丈夫也应该主动给予配合,是夫妻双方再获性生活的青春。 总的来说,老年夫妻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和谐的也是必要的生活,以便使得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当然这也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 夫妻携手理春丝,共享寿高百龄时 医学心理学认为,适度的性生活可以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促进激素的正常分泌,是健康心理的需要。老年人行房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节制,万万不可放纵自己,肆意而行。否则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正如古人所说:"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熬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而事实也证明,过度的性事是导致早夭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衡量老年人的性生活是否过度呢?关键是看第二天早上精神是不是好,心情是不是愉快。由此,医学心理家,总结出了三点判定老年人性生活适度与否的标准,一是这种欲望是不是自然而然的激起,要求是否强烈,任何的勉强和应付都可以谓之过度;二,整个过程是自然完成,没有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感,;三,没有随睡眠造成不良影响,也没有影响倒第二天的情绪,否则也就是过度。 第37节第三章老年人羞于启齿的困 性事伤身是很多老年人的思想,因此,他们不愿或是不敢有性事。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他们没有分清什么是纵欲,更没有弄清纵欲的方式、频率、持续时间,只是根据一般规律趣推测,从而限制或是禁锢了自己对性生活的欲望,并且不再有性事。这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老年人的性生活水平有两个限度,一个是最高限度,一个是最低限度,这两个限度没有确切的标准,但是如果超过了最高限度就是纵欲,如果低于最低限度就是性欲压抑,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时机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性生活的规律也自傲不断的改变,但不能说是不正常,因为这连个限度之间的余地是很宽泛的。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不如以前了,但老年人希望自己人老担心不老,通过性生活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可以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从乐观自信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但是老年人不可在性生活上与年轻时相比,逞强好胜,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知道性生活的质量和过后心情的愉悦是最重要的,由此才能实现"人老心不老的"愿望。 百年哪带更百年,今日还需爱今日 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突围"出婚姻,但又会冲进去,如果受到性心理阴影的影响,会使婚姻再度成为"危城"。因此,再婚夫妇要重获婚姻幸福,应从性心理方面进行调节: 1、从头做起,切莫急躁。虽然两个人都有过性生活的经验,但毕竟每对夫妻的性生活并不一样,过去的性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配偶。此时,要把再婚当作是新婚,努力去摸索对方,适应对方,对性生活的频率、体位、接受爱抚的方式等,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体会,才能达到和谐。如果以为结过婚,自然是轻车熟路,往往会出现性生活的失调。 2、要敢于交流。再婚的人与前配偶有过性生活的感受,再婚后过性生活,难免想知道对方的感受,而碍于牵扯到过去的婚姻,往往又难于张口。与其这样闷头猜想,不如坦率而诚恳地告诉对方,彼此交流充分沟通,以取得性生活的和谐。 3、消除对照心理。过去的生活要忘记是不大容易,但要学会向前看,特别是无论何时何事都不要拿新人与旧人相比,尤其在发生磨擦时,更应牢记这一点。 4、要早做准备。防止性心理失调而影响再婚后的性生活,必须在婚前就要有所准备,婚前的坦率是减少和避免婚后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 心理专家给您支招:老年人的性心理如何调整 有关老年人的性问题,社会上普遍持消极和否定的态度。这里有一个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狭隘地认为性仅仅是性器官的结合,这是不正确的。性本身不仅意味着xing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握手、抚摸、接吻、手淫、阅读色情小说,都属于性行为。 性功能随着年老而有衰退的倾向,但不会完全消失。老年人对性的欲望与兴趣能维持到相当高的年龄,是老年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人认为性激素的枯竭等于性功能的终结,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睾丸、卵巢后(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够进行性活动。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会出现阳痿,也就是说,性激素是左右人的性活动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唯一因素。对于人的性活动来说,大脑(精神刺激)更为重要。最新研究表明,性激素的枯竭,会导致女性闭经、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子产生量的减少,但不会使性活动完全停止下来。另外,伴随着衰老而产生的性器官的形态变化会给性生活带来某种影响,但不会构成性活动停止。 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适当和谐的性生活确可延长寿命。性生活和谐的老年人多头发光润,皮肤弹性好,皱纹少,视觉、听觉也很好,心情愉快,寿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寿命。 国外已有许多报道,"性青春"的延长可使人长寿,所以老人要设法延长自己的"性青春"。老人性欲淡薄主要是心理作用,例如认为老人就是该没有性生活的,其实他的性能力仍然存在。还有的人认为老人还过性生活是"老风流","老不正经"。会看书的还会看到老人"无欲则长寿"等的论述,这种心理障碍导致对性生活的克制,凡器官都是不用则废退,生殖器官长期不用,就造成"废用性衰退",这又反过来促进心理衰老。 老人不应在"空巢"中生活,子女也不应该让老人"空巢",将老年夫妻拆散。例如两个子女,一人接一位老人去为自己看孩子,生活起居也照顾得很好,但老夫妻就是不得生活在一起。要把感情还给老人,爱情并不是青年人的专利,爱情同样也属于老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常言说:"老伴,老伴,愈老愈要有伴"。这不是笑话,而是生理学、心理学及社会伦理学对人类情感的如实总结。对老人丧偶、应支持其再婚。虽然再婚的问题很多,但总的说以再婚为好。老人更需要爱情的甘露。生活中常见到相依为命的一对老人,常常一个病逝了,另一个不久也去世了。尤其是丧妻的男性老人,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性生活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食欲、性欲都属于动物本能,也是人类两大基本要求。所谓"食、色,性也",食,就是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色就是性欲,没有性欲就没有接近异性并进行性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能生育。所谓天性,是说明这两种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两股强大的内驱力,有了这两种本能(有的地方称为求食求偶),人类和其他动物才能保存自己,延续种族。所以,这二欲望不应抑制,这个前提应该肯定下来了。但性的问题比别的问题还要复杂。 人类脱离了原始状态,性活动和性欲望就受到限制和压抑,在这文明社会里更是如此的。人们可以在公开场合谈论吃饭问题,讲究吃的艺术,聚餐和宴请更是联络感情、交往和礼节的活动,从不受人鄙视和感到羞耻。而性欲则不然,在任何社会里,公开谈论性问题都不被认为是高尚的。在大庭广众下赤裸裸的性活动,任何社会都不允许,必然要受到指责、鄙视、禁止和制裁。但"自发地"重视自古就存在。 我们的祖先也发现,和谐的性生活可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禁欲不可取,老人也应有适度的性生活,一般人认为老年人无性生活的需要是好事,"无欲则长寿",但事实上,却刚好相反。老年人仍有性能力,仍可享受性生活,而且是老年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适度的性要求得到满足,在生理上可促进老年人新陈代谢,在心理上可使老人情绪振作,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破坏老年人性生活的主要因素是无知、酒精和药物。传统观念认为"理想的晚年"不外乎吃得饱、穿得暖、老有养、病有医,再加上举家和睦、子女孝顺等。但离退休老人,尽管在以上诸方面都较满足,却依旧乐不起来。他们心情抑郁、闷闷不乐,"口欲语而嗫嚅,足欲举而踌躇"。在老人的精神生活中,爱情是其中不可缺乏的内容,在解决老有所养、所学、所乐、所为的同时,还应加上"老有所伴"。让爱神也光顾这常被人们忽略和遗忘的角落,老人精神生活才得以圆满。因此,应采取以下几点保健措施: (1)精神上要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老年夫妇尤为重要,要积极暗示,相信自己的性机能是强健的、富有生命力的。 (2)生活中要不断追求年轻愉快的情绪,这样会使机体也随之年轻。实践证明,生活中自认衰老将会加快性机能的衰老。 (3)性机能兴衰的关键在于腰和足功能的发挥与否,因此要加强对下身的活动锻炼,诸如慢跑、步行、散步或登山、爬楼等,尽可能以步代车。 (4)锌元素是夫妻和谐的必需营养素,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中老年夫妇,在饮食上要保证含锌丰富的食品,如海产类食品的摄入,并力戒烟酒。 (5)丈夫要有爱慕女性的正气,这样能刺激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性机能良好。 (6)胸怀开阔是不老的心泉,幽默和诙谐是保持青春不老的最好灵丹妙药,精神抑郁会导致阳痿,夫妻在性格上要开朗豁达,在生活中要幽默宽容。 第38节第四章心理的又一次剧烈躁 第四章心理的又一次剧烈躁动—— 谈中老年更年期综合症 一般而言,一个能够顺利走完一生的人,都要经过三大的阶段,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又有两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一是由童年步入成年的发育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青春期;另一个就是由中年踏入老年之际的过渡期,称之为更年期。 更年期,来源于希腊语,意思石梯子的一级,还有一个意思是顶点,是指生殖能力终止的时期。对人类而言则是人体由成熟走向衰老的过渡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现象,是生命活动客观规律。 第一节了解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霍老师今年53岁,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霍老师属于那种性情温和,又很会关心体贴人的女性,再加上从教多年,长期和学生在一起,更加得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可是近来霍老师的一些反常言语和举动,令家人和学生都有点不解和害怕——在家时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老伴争吵,和孩子们也是经常发生冲突,动辄就板凳砸桌子;在学校也多次情绪失控,学生稍有不是,就大发雷霆,有时甚至还大骂学生,但骂过之后又非常后悔和内疚。她自己也觉得不对劲,但她知道自己身体没有毛病,在家人的劝解下,霍老师去心理咨询所咨询了一下王医生,经王医生诊断,霍老师的一切反常举动都与她到了更年期有关。 更年期及其一般征兆 一般而言,一个能够顺利走完一生的人,都要经过三大的阶段,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又有两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一是由童年步入成年的发育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青春期;另一个就是由中年踏入老年之际的过渡时期,称之为更年期。 更年期,来源于希腊语,意思石梯子的一级,还有一个意思是顶点,是指生殖能力终止的时期。对人类而言则是人体由成熟走向衰老的过渡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现象,是生命活动客观规律。衰老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共同特征和必须面对的必然的现实,表现为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化。就人类来说,更年期是指妇女一生中性成熟至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期,是妇女由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必经生命阶段。妇女更年期的到来一般在45到55岁之间,男性的更年期的到来要比女性晚,一般在55到65岁之间。但由于个体的身体状况和发育早晚的不同更年期的到来时间也不尽相同。 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或失调,特别是性腺功能的变化是更年期的主要表现。这一变化或轻或重会引起体内一系列平衡失调,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与精神活动状况的稳定性减弱,从而导致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各种精神因素和躯体疾患都比较敏感,以致出现情绪波动,感情多变,并可诱发多种疾病。如果在进入更年期前,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则可在心理上较快地适应更年期机体内环境的调整,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种症状的发生,平安度过更年期,顺利迈进老年生活。案例中的霍老师的一些列的心理反常表现都是因为她已经步入了更年期。 第39节什么是女更年期综合症一 什么是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河南新乡的刘女士今年49岁,月经不规律半年、经常是浑身无力,心烦意乱,头蒙眼晕,刘女士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来到北京妇产医院求医,经医院的诊断,刘女士患的是女性更年期综合症。 家住保定度梁姨今年53岁,退休前在市建行工作,近几年来经常情绪急躁、易于激动、心慌意乱、喜怒无常,梁姨认为是工作太忙,压力太大的圆瑛,也就没想到要去就诊。好不容易退休了,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梁姨想着平时的一些身体的不适只要好好休息也就没事了。可没想到退休后不到两个月,身体就出现了其它症状——经常出汗、头痛、心悸;血压升高、关节酸痛、体形发胖等,还有最让梁姨受不了的就是晚上睡不着,一开始吃安眠药还勉强能睡着,可是近来安眠药也不管用了,老姐妹们说她可能是得了更年期综合症。经医生诊断,梁姨的症状时更年期综合症导致的。 那么什么是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呢?医学心理学家指出: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妇女在绝经期或绝经之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以致雌性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一般在绝经过度期月经紊乱时,这些症状便已经开始出现,可持续至绝经后2到3年,仅少数人到绝经510年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由于更年期是性激素在体内发生明显改变的阶段,因此有些人一下子不能适应如此变化,会出现下列不适症状:月经周期紊乱、忽来忽隐、经量不一,并逐渐减少;情绪急躁、易于激动、心慌意乱、思想不集中、喜怒无常;面部潮红、经常出汗、头痛、心悸;血压升高、关节酸痛、体形发胖等。 更年期是每个妇女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每人所表现的症状轻重不等,时间长久业不一样,轻的可以安然无恙,重的可以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发展成为更年期疾病,如案例中的梁姨。短的几个月,长的可延续几年。更年期综合征虽然表现为许多症状,但它的本质却是妇女在一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内分泌变化的过程。 据有关专家介绍,妇女绝经后,身体的发病率比过去高出好几倍,而且这一时期妇女由于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而引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更年期妇女更应给自己更多得关爱,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更年期的一些常识,做好心理准备,乐观坦然地顺利度过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心理的异常表现 一些对更年期常识了解不多的妇女,往往把月经的停止看作是生命快要结束的征兆,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常会胡思乱想,产生悲观、忧郁、烦燥不安等状况。情绪及心理状态的不良会加重更年期症状,而这些症状又反过来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造成恶性循环性循环。医学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女性更年期的这些异常表现主要是由于脑垂体与卵巢间内分泌失调及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引起的。常见的更年期妇女心理异常的表现有: 一,焦虑心理反应。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由于更年期综合征的出现,使一些妇女顾虑重重量,常对外界的一点点刺激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和紧张,精神难以集中。 二,悲观的心理反应。一些妇女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更年期症状,出现悲观的想法,情绪消沉容易激素、烦恼。一些人疑病疑癌,担心自己已经衰老,生命似乎走到终占,好日子过完了,失落感特别明显。这些人常喜欢回忆过去一结岁月中不愉快的事件(灰色回忆),经常以泪洗面,思维零乱。 三,个性与行为的改变。一些妇女的某些更年期症状比较明显,由于这些症状,影响并改变了她们的个性,并出现感情的不稳定,其表现为多疑、唠叨、自私、急燥,不近人情,无端的心烦意乱,有时过度兴奋,有时则伤感、绝望,常有孤独及抑顾郁,看问题及处理问题常很极端,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在性欲上可有减退、性功能也会有所失调。 四,敏感多疑。有的妇女不但岁自身的一些变化特别的敏感,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而且对其它的事和人也特别的敏感,经常是无端猜疑,感知觉过敏,见风就是雨,格外关注小道消息和闲言碎语,经常喜欢凭主观臆断把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无端盲目地联系在一起等等,不但影响了人际关系还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性心理异常。步入更年期的女性,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旧俗的影响,羞于谈性。还有就是对性知识和更年期常识不甚了解,误认为更年期的到来就意味着性生活的结束,表现住对性生活的冷淡和厌烦的性心理异常表现。 六,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是更年期妇女心理异常的极端表现。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能,并伴有失眠、嫉妒、幻觉、疑病等症状。 七,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每天上下班二点一线式生活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失去兴趣,又不想建立新的兴趣。有的人总提不起精神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失去以往那种灵活性,自感记忆力下降,刚说过的话一会就不记得了,该做的事忘了做,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干劲就低下。 每个妇女在上述不良心理状态出现的特点上各不一样,有轻有重,因人而异。一些条件优越,生活富裕和社会地位较高,特别是知识型女性症状明显,而大多数农村妇女根本不出现上述异常心理状态。 第40节什么是女更年期综合症二 更年期综合症产生的原因 更年期综合症的产生,有其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理变化。更年期的特征是月经从紊乱、不规则到完全停经,平均年龄在45岁。习惯认为,停经是脑下垂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使卵巢逐渐萎缩,它所分泌的雌性激素也减少,这时雌激素浓度降低。但到了停经后期,这种状况反馈给脑下垂体,垂体为了维持内分泌的平衡,就又增加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管舒张与新陈代谢失调,造成妇女头痛、晕眩、疲倦、情绪波动、喉部痉挛、失眠、心悸、烦燥不安与性 冷淡,以及头部、颈部与上胸胀红、出虚汗、关节疼痛和近似发热感觉等一系列反应。 第二,心理矛盾与冲突。更年期的许多变化,其实并不全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许多症状,如女性产生的一些人格上的变化:敌意、忧郁、自责、感情控制力减低,爱、恨、嫉妒等感情比以前强烈,出现神经质的情绪反常等等,也在这个时候达到高峰,这可能是巧合,并不是停经造成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首先是年龄角色引起的心理困扰。多数女性对停经期是有些思想准备的,但对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准备则不足。首当其冲的是无法接受"准备变老"的观念。情绪变化最大的女性,往往是把自己的青春偶像化了的人,固守女性的魅力是青春美貌的观念,所以她们不愿意接受成为中老年人的事实,并公开加以反抗。或者用化妆、服饰来掩饰自己。一旦这些不能奏效,就会带着许多遗憾进入中老年期,变得忧虑、激动、懊悔、痛苦和悲观。更严重的也是适应力最差的、本来就有轻微神经质性格的女性,这时期可能变得精神抑郁,怀疑自己有种种疾病,直到最后真的出现各种精神不良症状。 其次对中老年期人生角色和课题转变的不适应。发现自己已经进人衰退期后,女性觉得青春易逝,人生短促,进而感到前途渺茫。由于子女的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使这些母亲面对突然冷清下来的家,感到凄凉,过去有干不完的家务,现在家庭出现变化了,空闲也成了难以对付的难题,随着热闹忙碌的家庭忽然变得冷清和空虚,不安情绪也就油然而生,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女性的人生课题转变中都会如此。凡是只会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如"母亲"),并演得很好、很出色的人,一旦子女离开,就会极度不安。相反,平时能充当多种角色(如朋友、母亲、同学、同事)的人,其可塑性就比较强,适应性也比较好。另外 平时独立性比较强,有自成体系的兴趣圈子的女性,到了更年期仍能开拓自己的志趣范围,则烦恼忧虑就比较少。 第二节了解男性更年期综合症 老王今年59岁,退休前是是一家国企的董事长,退休后每个月还有不菲的退休金,家庭美满幸福。然而,最近他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丢三落四等现象,夜晚睡觉经常恶梦连连,脾气急躁,心情忧郁,看见什么都觉得烦。老王以为自己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可是看了医生、吃了药物,症状一点也没有缓解。在老伴的建议下,老王来到同济医院泌尿外科男科中心就诊,博士生导师刘继红教授将其确诊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经刘继红教授的治疗,老王病情大为好转,生活重新回到幸福生活的轨道。 男性更年期综合症 长期以来只要提到更年期,一般人都会说:这是女人才有的事,而且往往含有贬意。实际上,更年期不是女性的专利,男女两性都要经过从成年过渡到老年这一阶段,即医学上所称的"更年期",这一阶段出现的身体、精神和神经等方面的症状表现,称为"更年期综合征"。男性更年期综合症是指男子从中年向老年过渡阶段中,部分人出现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头痛失眠、性欲减退等症状。 現代医学研究发现,男性也有更年期,通常在48-60岁之间发生。男性更年期綜合症是由性腺发生退行性改变,使雄性激素如睾酮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这种改变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毫无感觉,有的则因为机体的调节不平衡和适应能力较差及雄性激素減少,表現出以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的一系列症状。 男性更年期综合症的异常表现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由于出现时间的不一致和体质、生活、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精神症状:主要是性情改变,如情绪低落、忧愁伤感、沉闷欲哭、或精神紧张、神经过敏、喜怒无常,或胡思乱想、捕风捉影,缺乏信任感等。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是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怔忡、心前区不适,或血压波动、头晕耳鸣、烘热汗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脘胀闷、大便时秘时泄;神经衰弱表现,如失眠、少寐多梦、易惊醒、记忆力减退、健忘、反应迟钝等。 3、性功能障碍:常见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精液量少等。 4、体态变化:全身肌肉开始松驰,皮下脂肪较以前丰富,身体变胖,显出"福态"。男性更年期心理变化基本上同于女性,比如忧虑感明显,对各种细微的身体变化及精神刺激较敏感,容易紧张焦虑,也出现失眠、心悸不安、易发脾气、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等。 第41节什么是女更年期综合症三 中医理论认为,男子更年期肾气逐渐衰少,精血日趋不足,而出现肝阴血亏,肾之阴阳失调,形成男子更年期的生理基础。多数男子通过脏腑之间的调节,能够顺利渡过这一阶段而进入老年期,部分男子由于体质、疾病、劳逸、生活、社会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身调节而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征候,即更年期综合征。由于更年期是一种生理特点,更年期综合征是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生理特点而出现的病理现象,不同于睾丸激素低下出现的病理表现,应用雄性激素治疗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引起前列腺增生,诱发前列腺癌等。中医通过升阴和阳,调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能较好地治疗本病。 第三节抚慰心理的躁动—— 顺利度过更年期 老伴比我小三岁,今年五十有一。老伴退休前在编辑部工作,平时工作虽然说比较忙,但对我和孩子们照顾的非常入微,家庭琐事再麻烦,也没见她动过脾气,发过牢骚,在单位也是德高望重,颇有人缘。可最近突然好像换了一个人,经常发脾气不说,身体也出现了许多的反常症状,越发的看谁都不顺眼。情绪非常的不稳定。 我从医多年知道老伴是到了更年期,对老板的反常举动我很理解,我应该帮老伴顺利度过更年期。首先从心理上安慰她,并给她以精神上的支持,因为女性能否顺利度过更年期心理因素很重要,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更年期妇女容易出现敏感、易怒、抑郁等症状,这是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和体贴。所以每次老伴发脾气,我都会想法设法地去安慰她帮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不怪她,不与她针锋相对;老伴情绪低落时,跟她谈心、一起散步或是一起按参加娱乐活动;在家庭生活中,多为老伴分担家务,减轻她的家务负担,另外。我知道老伴喜欢动物就给她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还和老伴一起学画画、书法、养花,学古筝等以丰富老伴的生活; 星期天还和老伴一起去儿子家看孙子,或者是倒老年活动中心参加一些老年活动等。渐渐地老伴的情绪稳定了,心情也好了许多,再也不乱发脾气了,而且晚年生活比原来更丰富了。我也感到很欣慰,我帮老板顺利度过了更年期。 正确看待更年期的心理变化 更年期是人生的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也是生理和心理上呈现衰老的一个起点,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男性和女性都有更年期,只是女性的更年期比男性的更年期到来的要早,人到了更年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如,容易发怒、激动、烦躁、喜怒无常,情绪多变,有些人还可能敏感多疑,恐惧的表现,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更年期出现这种心理异常的原因是由于机体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以及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不均衡造成的。因此应该正确看待更年期的心身变化。 一,顺应规律,坦然面对。首先,要认识到更年期心理的异常反应是自然规律,一定要正确对待和做好自我保健,不要使自己伸出孤独的境地和承担超负荷的工作。其次,认识到更年期只是人生的一个必然阶段,是不会长期存在的,进入更年期后,机体会做出自身的调节,从而是生理和心理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不要对更年期存在恐惧心理,要坦然面对。第三,认识到衰老是不可抗拒的必然,长生不老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式更年期的心理变化,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健康更重要。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应对准备。首先,即将进入更年期的"准老人"一定要学好有关更年期的常识,正确认识更年期的必然性,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以便较快的适应和体调节机体内环境,避免和减少更年期一些异常症状的发生;其次自觉的提高自控能力,注意有规律的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通过运动来改善更年期的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减少情绪的波动;第四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度从事体育保健活动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来陶冶情操,涵养精神,转移注意力,使自己的心态得到优化。第五要自我放松,培养自己坚毅、乐观、果断、开朗的性格,善待自己和他人,不要让不良情绪左右自己的身心。第六,还要得到家人、同事和培养的鼓励和支持,包括向心理医生求助,平安度过更年期。 三,如身体真的有问题,要赶快向医生求助,树立健康的信心。处于更年期的您要认识到,心理变化可能掺杂身体击疾病,一定要要区医院找医生诊治。因为更年期也是很多心身疾病的多发期。如果发生了更年期症状,不要紧张,要树立信心,解除病痛。 学会宣泄调整更年期不良情绪 更年期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甚至是癌症等心身疾病的发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那么老年人更年期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以宣泄不良情绪呢? 心理专家有如下建议,共老年朋友们参考: 首先,要有坦荡的胸怀和乐观的性格。处于更年期的人们大都有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了,为了自己所热衷的事业和自己所深爱的家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回报不一定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有时候付出了也不一定就能有回报,即使是有了回报也不一定能过合自己的心意,这样以来忘往往使自己的内心失去原有的平衡,难免会使自己伤心失望甚至是绝望。"五十而知天命"老年朋友应该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活到了50岁,就应该天地万物的道理,能过掌握自己的命运。在逆境与顺境交替,失败与成功并存,欢乐与苦恼同在的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应该是胸怀坦荡,知足长乐,始终保持积极坦然的心态而不是对什么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使自己经常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 第42节什么是女更年期综合症四 其次,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老年人要学会适时地转移注意力。更年期是一生中心理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多种生活事件交织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很多的矛盾,经受诸多的心理冲突。所以更年期中的您一定要正确对待您的心理变化,伤心、焦虑、生气时一定要学会以静制动,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设法化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变不利为有力。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 第三,保持您的好人缘。更年期的您也许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子女要照顾,还要顾及自己的工作,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要扮演好这么多的角色,对于更年期的您来说,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如果您更处理好这些关系的话,您就会的到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您可以将心中的郁闷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倾诉,以得到他们的安慰和帮助,使自己的心情舒畅起来。 第四,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防治积劳成疾有很重要的意义。学会劳逸结合,忙中取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怡人情志,有利于身心健康。 那么更年期妇女如何调试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呢?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变化常表现在行为和情绪上,有的表现为闷闷不乐,动辄流泪;有的表现为过敏多疑,好与人争吵,常发无名怒火。这些不良情绪加重了更年期妇女的一些神经精神症状,造成单位、邻里、家庭中人际关系的紧张,使更年期妇女产生失落感,有的还会产生严重消极悲观情绪。 除了要学习一些更年期保健知识,正确对待更年期的到来,树立良好的自身价值观外,更年期妇女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克制、顾全大局,多从旁人和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改变自己不良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寻找各种途径进行渲泄。向知心朋友谈出你心中的苦恼,争取同情;向关心你的领导和妇女干部畅谈你的一些想法,争取关心;回家向丈夫滔滔不绝地诉说心中的郁闷,争取体谅;向态度认真,自己又信任的医务人员讲清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求得关注;即使是把自己关在房中大哭一场,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求得放松的渲泄途径。如果把想不通的事闷在心里,不告诉人,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渲泄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比较热闹的环境中,或一展歌喉,或翩翩起舞,你就会把一切烦恼和忧愁抛在脑后。 女性朋友,更年期如何为调适您的心理? 妇女进入更年期后,一切组织器官,包括大脑在内都会从形态到功能逐渐发生退化,表现出人体各种功能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降低。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之一,大脑的衰老也会表现为心理的衰老。所以一个人的衰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而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常常不是平行的关系。更年期妇女由于绝经的到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症状。而积极的心理活动能影响大脑的生理功能,可推迟衰老的进展。有的人"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表现为未老先衰;有的人生理年龄大于其"心理年龄",表现为"老当益壮"。因而进入更年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在妇女中存在很大差异。上述更年期妇女心理活动的特点提示,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自身的努力而顺利地度过更年期,并且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大大小于生理年龄,从而推迟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地安排日常生活和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对推迟心理衰老的各种措施都要坚持实施,如坚持锻炼,这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保持身心健康,慢性疾病也会好转。要有意志和毅力,保持生活规律化,对数十年生活中的好习惯,从饮食、嗜好到居住的环境、待人接物等逐渐养成的一些良好的习惯性反应,不轻易改变,因改变生活习惯是一很大的精神负担,对身心健康不利。既要保持生活中良好的习惯,又要尽早改掉不良习惯。对一些不适于老年人的习惯,例如饮食无节、吃过多的动物脂肪、过少的蔬菜水果、嗜烟酒、不注意清洁、与邻居不能和睦相处等都要下决心改正。一切活动都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建立规律生活。 (2)保持身心健康从热爱劳动开始。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脑的衰老和身体其他器官的衰老一样,取决于健康状况。坚持劳动可以防止肌肉、组织、关节发生"废用性萎缩";同样,缺乏脑力劳动也会发生"废用性萎缩":思维变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不振。人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人到更年期,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锻炼脑力,不仅可以改善脑血流的运行状态,推迟脑细胞的萎缩,而且可以了解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习到最新知识,使自己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消除落伍掉队的感觉,使心胸更加开阔起来。 (3)心理健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精神有所寄托。把精力寄托在事业和爱好上,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如培养好中青年一代,包括事业中的接班人和家庭中的子孙后代;著书立说、种花下棋、手工编织等等;即使退休后,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积极地参与生活,使自己生活在整体的友爱之中。